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趋势并行不悖的今天,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与 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理念的融合已成为企业出海战略的双轮驱动力。企业在全球舞台的布局,已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构建智慧、绿色、负责任的供应链生态系统,这既是适应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长期价值创造的核心策略。
7月21日,由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和国际供应链与国际运营管理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战略供应链50人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隆重举行,该场活动也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三十周年校庆系列品牌论坛之一。本次论坛以“出海支撑力——供应链数字化&ESG”为主题,聚集了来自全球供应链管理领域的20余位顶尖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登台分享,现场400余位商界、学界人士参会。论坛现场发布了《2024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数字化研究报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先德从分析框架的科学性、样本数据的丰富性、分析结果的多样性、研究结论的指导性等方面总结了报告的四大亮点。
论坛现场
论坛伊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致欢迎辞。她表示,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中国供应链的扬帆出海。中国企业供应链出海的进程,并非被动应对,而是一种长期的、主动的战略布局,供应链出海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全球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她指出,“供应链数字化”和“供应链的ESG”,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出海支撑力”。管理全球供应链,要比管理国内供应链难得多,供应链节点的分散和距离的增加,会带来更高的供求协调成本和库存运输成本,而供应链的数字化,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好的工具。此外,很多欧洲等发达国家,也已经设立了碳排放和碳计算的严格减排法规;只有打好了供应链数字化和ESG的基础,中国供应链的出海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行稳致远。
汪泓院长强调,赵先德教授领衔的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旨在构建以供应链创新为抓手的产学研合作大平台,今天论坛发布的《2024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数字化研究报告》就是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产学研交流的一大成果。汪泓院长表示,今年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三十周年,30年来学院整合汇集了世界级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对重点课题的研究。未来,中欧将持续产出具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研究实力和国际智库影响力,全方位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中欧智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工程与环境委员会主席凌文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供应链和ESG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全球各国需在2030年前大幅提高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以应对1.5℃温控目标。中国能源结构正逐步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逐年上升,但中国企业在ESG国际评价中仍面临低分挑战,他主张结合中国国情构建ESG叙事,并提倡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数据自动化及透明度。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施及美国潜在的清洁竞争法案带来的全球碳减排趋势,他深度剖析了供应链转型的紧迫性,出海企业需积极响应国际减排要求,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足迹。同时,加强碳排放数据的监控和管理,准备应对日益严格的国际碳排放报告与鉴证要求,并重视负责任营销,避免“漂绿”行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工程与环境委员会主席凌文
瑞典林雪平大学生产经济学教授、欧洲决策科学研究院董事、国际库存研究学会前主席唐讴,着眼于氢能源市场与供应链的未来展望,着重从瑞典与欧盟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氢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核心角色。他指出,氢能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和增强能源系统灵活性的关键,预计将在2050年占据欧盟能源结构的13%。他通过分析交通运输、钢铁制造业及航空燃料领域的应用实例,强调了氢能的广泛应用潜力,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在电裂解设备制造上的成本优势,以及在全球氢能源市场发展中潜在的机遇,包括国际合作、绿色供应链建设与氢能国际贸易的展望。他强调,虽然面临初期投资高昂、市场接受度待提高等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扶持及市场机制的完善,氢能产业有望逐步克服障碍,实现规模化发展,开启全球能源新时代。
瑞典林雪平大学生产经济学教授、欧洲决策科学研究院董事、国际库存研究学会前主席唐讴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李霄剑代表杨善林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团队分享了他们对科技战略供应链的研究与思考。他指出,不同于传统供应链聚焦产品零部件,科技战略供应链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无到有的高端产品创造,他强调了工程构想、科技创新、工程研发到产业化的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他还特别指出,科技战略供应链的三大基础特征:由工程构想驱动的供应链形成、供应链自身的持续创新与迭代升级能力,以及科学理论与产业需求间的双向促进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李霄剑
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张开鹏(中欧EMBA2014)介绍了施耐德在构建端到端绿色供应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他表示,施耐德自2002年起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战略,不仅在内部运营中力求实现碳中和目标,还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减碳,通过绿色设计、循环经济等措施,加速迈向净零碳。他指出,施耐德电气的成功案例,如中国区的灯塔工厂,彰显了其在精益生产、数字化赋能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深厚积累与显著成效,体现了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管理领域的领导地位与长期承诺。施耐德通过赋能所有人最大化地利用能源和资源来创造影响力,实现人类进步与可持续共同发展。
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张开鹏(中欧EMBA2014)
京东集团副总裁王颖深度剖析了京东物流在ESG和供应链数字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及未来战略。她强调,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促使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实践,实现低碳高效的物流运营。京东物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物流过程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显著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ESG领域,京东物流通过建设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逆向/回收、绿色办公等绿色低碳供应链环节,利用技术驱动减碳降碳,显著降低环境影响。在仓储方面,构建亚洲一号等零碳园区;在运输方面,使用新能源车辆并优化运输路线;在包装方面,提高包装材料循环利用率;在逆向/回收方面,推出家电以旧换新方案,培育“互联网+回收”模式,搭建安装、拆机、收回的服务体系;在绿色办公方面,倡导并实践“夏季空调调高一度”的环保倡议。在供应链各环节中,京东物流坚持以技术驱动为引擎,以绿色低碳为新质生产力底色,构建和厚植全球竞争力。她呼吁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参与ESG 实践,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构建绿色、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京东集团副总裁王颖
随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深圳校区)赵先德现场发布了《2024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数字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对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解读。
他指出,那些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灵活调整供应链策略以满足新需求和保障供应的企业,通常是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而评价一个企业或行业的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既要看有没有战略,又要看用了哪些技术,还要看取得了哪些结果,这份报告采用了“战略、技术和成效”的分析框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视角。
赵先德对报告做亮点解读。第一,该报告数据翔实,涵盖以物质实体为主要经营对象的4105家A股上市公司的500多万条年报和公告数据,时间跨度为2019-2023年。所采用的文本分析方法也比较细致,对数千个供应链数字化相关特征词都进行了提取和分析等。第二,从结果上看,中国上市公司对供应链数字化的战略关注度进两年来显著提高,对供应链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持续增加,所取得的成效也有较高的韧性。第三,细分来看,一些问题值得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例如,产业设置数字化专职高管的比例过去五年来持续下滑,数字化技术应用上过于看重AI而忽视了区块链等同样重要的技术,同时对集成供应链等工具的关注不足,以及部分行业的某些绩效维度还不够理想等。第四,从供应链数字化总分上看,国有企业目前的平均分要低于总体样本的平均分,意味着国有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他强调,今天发布的报告是“供应链数字化成熟度项目(SCDM)”的一项前期成果。SCDM项目是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联合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发起的一个长期项目,希望通过公开信息和数据、案例分析、企业实地调研和专家评估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将这项研究从宏观层面深入到企业层面,对更多中国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进行更全面的评估。未来,也欢迎更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加入SCDM项目,最终为中国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多贡献。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深圳校区)赵先德
下午,企业家和学者分别聚焦“数字化护航”“应对碳挑战”和“产学研合作”三大话题参与深度圆桌对话。
圆桌一“数字化护航”专题,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管理学副教授梁超主持,富士康首席数字官史喆、亚马逊中国区副总裁杨钧(中欧EMBA2023)、正泰居家副总裁牛建涛(中欧GEMBA2023)、华兴源创汽车事业群海外总监陈祥文作为嘉宾参与讨论。嘉宾们主要针对数字技术在供应链出海时的作用,特别是最新GenAI技术探索、数据合规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嘉宾们认为,企业在出海时,集中运营和本地化运营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需要区分好它们的适用条件。同时,出海时的市场开拓(如发现潜力市场)和团队招募是关键问题,数字化在这方面能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
圆桌一“数字化护航”专题
圆桌二“应对碳挑战”专题由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王良主持,必维集团副总裁兼认证事业群总经理邹凤贤(中欧EMBA2023)、日立空调总经理张振军(中欧GEMBA2020) 、亿纬锂能供应链管理中心副总裁冯俊卿、极熵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孙东来参与讨论。嘉宾们从中外制造业、数智化服务商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角度,对当前供应链出海时的碳挑战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并重点就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体会。嘉宾们认为对出海企业而言,响应国际合规监测是企业面临的必要挑战。同时,制造企业在做好自身降碳的基础上,也要带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协同降碳。在此过程中,供应链关系管理和数智化技术手段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圆桌二“应对碳挑战”专题
圆桌三“产学研合作”专题由赵先德主持,瑞典林雪平大学生产经济学教授、欧洲决策科学研究院董事、国际库存研究学会前主席唐讴、震坤行董事长兼CEO陈龙(中欧EMBA2020,LCP11,AMP2)、赛意信息董事长兼CEO张成康(中欧EMBA2015)、值得买科技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隋国栋(中欧EMBA2016, DBA2021)参与讨论。与会嘉宾围绕供应链出海大潮下,公司如何扩展国际业务及在开展国际业务方面遇到的困难挑战和成功经验展开讨论。嘉宾们认为,当前通过数字化来赋能供应链出海行之有效,数字化系统通过在多个国家、多个工厂的实时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资源使用率、质量及交货速度,从而提高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其次,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能够抱团出海,通过共享设施、共享资源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
赵先德强调,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最突出的特色是供应链领域的合作研究网络建设,研究院聚集了海内外从事供应链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中欧从事与供应链交叉学科研究的教授以及供应链相关产业的校友企业,搭建了一个高效的产学研交流平台,通过筹办国际学术会议和行业论坛,进行高质量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活动,为供应链及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中欧智慧。
圆桌三“产学研合作”专题
本次论坛由第一财经制片人、主持人孙睿淇(中欧创投营2022)主持。
第一财经制片人、主持人孙睿淇(中欧创投营2022)
与会嘉宾大合影
关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由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于1994年共同创立,已形成在三大洲五地(中国上海、北京、深圳,瑞士苏黎世和加纳阿克拉)办学的全球化格局。
中欧开设全日制全英文MBA、金融MBA(FMBA)、EMBA、Global EMBA(GEMBA)、卓越服务EMBA(HEMBA)、工商管理博士DBA和高管教育等课程。目前,中欧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百强榜单中已连续八年位居全亚洲第一,在其全球EMBA百强榜单中连续四年位居前二。
学院已建成一支由12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世界级教授队伍。目前,中欧校友逾30000名,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累计为超过25万人次的海内外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培训。
30年不懈求索、追求卓越,学院在助力中国经济阔步向前的进程中赢得了自身发展,书写了教育传奇。未来,学院将继续助力中国经济的创新、转型和全球化步伐,推动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化发展。
关于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
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属的智库机构。研究院以供应链的数字化、低碳化和全球化为核心研究方向,致力于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促进相关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实现多维产出,为理论进步、行业最佳实践和公共政策制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