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胖鲸研究分析师 薛夏敏
编辑|胖鲸创始人及首席知识官 王婧;胖鲸智库高级分析师 Daisy
女团选秀节目《青春有你》中中性风选手刘雨昕C位出道,《乘风破浪的姐姐》中万茜收获众多迷妹;人们越来越接受女性不是必须甜美可爱或性感火辣才可以迷人,而男性也可以细腻和敏感。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能够欣赏传统意义上两种性格特征的相互交融,并尊重个体的独特性。
网上对伊能静儿子穿女装照片的态度是又一例证。新浪娱乐针对此事发起投票,超过80%的网友表示对其个人爱好表示尊重,甚至对其为多元化审美所做的贡献表示欣赏,热门转发更高一层地开始质疑投票行为本身的正当性,认为没有人有权利指摘别人的个人装扮爱好,得到广泛支持。 风向已然转变。
Mintel所发布《2030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中将“身份认同,即了解并表达自我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列为第五大趋势 —— 消费者逐渐摆脱性别、人种和种族的刻板定义,取而代之的则是向更流动、自我选择的身份靠近。
无性别指的是打破传统意义上对于两种性别特征的刻板印象。这一理念体现在尊重性别流动、强调个体独特性的同时包容多元的社会风潮。这本不是一个新话题,然而在越来越分裂、不同族群相互斗争的当下,尊重与包容的理念并未失去其价值,反而成为各品牌们重申的主题。
零售、美妆、珠宝等众多行业各个企业关注到无性别的趋势,做出相应调整。
零售 —— 消费者在异性专属楼层消费,商场与品牌零售商纷纷调整男女分区的传统陈列方式。
- 英国老牌百货公司Selfridges在2016年开放了“The Designer Studio全新概念零售空间”,是一个无性别分层的空间。
- COS于King’s Cross的COS House店实行无性别陈列。
- 美国百货Target在2015年宣布在其商店的数个区域内去除性别引导标识,传统男女性别各占一层楼的零售空间也开始走向混合。
- 日本伊势丹新宿店的绅士馆从2015年夏季已开始按照无性别的理念,调整商品的陈列和构成。
美妆 ——打破男女界限,只考虑身体特点或喜好的商品和营销趋势正在流行。
- 美国美妆品牌Milk Makeup,推出了适合两性的管式彩妆。
- 2019年2月,纪梵希推出了无性别彩妆系列“Mister”。
- MAC、Tom Ford Beauty、Marc Jacobs等品牌均推出了男女通用的产品系列。
- 2019年6月底,国内上市了无性别美妆品牌HASHTAG。
珠宝 —— 越来越多品牌推出中性或男士珠宝,意在打破年龄和性别。
- 法国奢侈珠宝品牌Cartier推出了多款中性手镯与戒指。
- 意大利奢侈品牌Gucci的男装秀场上,也出现了男士珠宝配饰的身影。
- 2019年10月,Tiffany & Co. 推出男士珠宝系列。
- 2020年3月,川久保玲时装品牌Comme des Garçons X 日本顶级珍珠品牌 Mikimoto合作推出男士珠宝。
互联网 —— 不仅局限于现实世界,在互联网上,人们也期待自己身份的流动性。
- 2014年,Facebook用户注册时的二元性别选项引发网络争议,后调整为58种。旨在使人们在网络交友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 2016年,约会软件Tinder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性别选择,将原先的男女扩充至37种。
- 2019年3月,首个无性别语音助手Q问世(Q的自我介绍音频:http://www.genderlessvoice.com/),旨在终结对AI助手的性别偏见。
然而,只看到现象而忽视本质的懒惰却频频使品牌陷入舆论风波。H&M 和 Zara 等快时尚品牌近些年推出的 Unisex 产品线便曾被指控为“只是披着无性别主义外衣的男装”。这提醒了品牌不能只是附和某种趋势,而应该从趋势产生的源头找到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内核价值来改进产品。
一 无性别等于中性吗?
中性是在承认两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基础之上对女性柔美与男性阳刚特质的融合。无性别理念是将性别从设计中剔除出去的一种理念,挑战了传统服装行业以二元性别身份为区隔的设计。比起中性,无性别理念更加彻底地摒弃了对两种性别特质的刻板印象,承认了性别的流动性和个体的独特性。
要深刻理解无性别理念,必须回溯其历史起源。无性别理念在最初,与女性意识的提升紧密相连。女性解放带来了男性的解放,并掀起了人们对性少数群体的关注,酷儿理论由此发展,性别光谱和性别流动逐渐得到普及,包容多元的价值观为人们所提倡。而在其中,时尚行业以其前卫思想和影响力一直推动着社会思潮的进步。
西装和裤子成为女性权利表达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1910年,法国时装设计师Coco Chanel设计出第一条女士运动裤装,之后更抛弃束腹与修身等突出女性第二性征的传统,设计了宽松款式的上衣,将带有传统男性的服装元素带入女性日常服装中,是女性意识启蒙的重要标志。
1963年,B 弗里登出版《妇女的秘诀》一书,肯定了女性在社会工作岗位上所做出的贡献,整个六十年代,要求平等就业机会的女权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1970 年,巴黎名媛 Loulou de la Falaise 身着由 Yves Saint Laurent 设计的 “吸烟装” 登上画报。修长的 “吸烟装” 西装版型融入了硬朗、大气的细节设计,充分展示女性的凌厉之美。
如果说Chanel的裤装为女性带来自由,那么YSL的西装就宣扬了女性的权利。
女性的解放也是对男性的解放,在中性基础上无性别开始发展
中性在承认两种性别特质的基础上提倡平衡之道。而无性别则打破了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表现了人们对性别流动与多元的尊重和包容。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下,被压迫的不仅是女性,还有那些被迫扮演起“大男人”的男人们。时尚研究学者宝列缇-Jo Paoletti在《性与单一性》表示,女权主义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孔雀革命,带来了男性服装的解放。
法国大革命之前,宫廷中男性崇尚华美,以拿破仑的高跟鞋、路易十四的白丝袜为代表。工业和现代清洗了此华丽之风,简约成为男性风尚的主旋律。而诞生于六十年代伦敦的“孔雀革命”,所要挑战的,便是这种对于男性时装风格的束缚。
鸟类中,雄性往往以美丽的皮毛吸引雌性,孔雀是其中典型。 “孔雀革命”代指男性时装趋于华丽的倾向。六七十年代,男性弄潮儿们拥抱皮草外套、印花衬衫和披肩斗篷等单品、热爱鲜艳的衣着配色,甚至体型审美逐渐纤细化,以此挑战现代工业社会对于男性阳性特质的刻板印象。
此时,摇滚偶像歌手David Bowie以极具反叛精神的女性化穿着和艳丽独特的妆容,启发和鼓励了广大同志或非同志们活出真实的自己,而非将自己套入人类社会的某一性别模版。
轰轰烈烈的性别解放运动将本就爱好“奇装异服”的性少数群体带进大众视野。1990年,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麻烦》 Gender Trouble 一书问世,书中以跨性别人群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性别意识的形成机制,提出扮演习得的性别范式(Performative Gender),即,大部分人表现出的性别意识是在家庭和社会的范式教育中,通过扮演而习得的。
巴特勒的著作引发了社会思考,其揭示外在社会施加于人的两种性别范式的同时,也给予人的内在心理性别以自由。巴特勒启发人们:心理性别并非如生理性别一样二元对立(实际生理性别也有多种),二者也并非是完全对应的,心理性别甚至是可流动的。这推动了性别光谱与酷儿理论(queer theory)的发展,为之后的彩虹运动奠定理论基础。
二、无性别主义沦为“披着无性别主义外衣的男装”?
Zara 曾在2016年推出ungendered系列,H&M 在2019年1月和与瑞典街头品牌Eytys合作推出无性别中性系列,都被潮流杂志NOWRE批为“披着无性别主义外衣的男装”——
“女孩的衣服只出现在女孩身上,但男孩的衣服适合每个人。时尚圈的无性别主义演变至通俗层面有趋于男性化单边发展的可能性”。
Zara Ungendered系列
H&M与Eytys合作推出无性别系列
这样的风格更加贴近人们通常意义上的“中性风” —— 柔美的“女性元素”更少,随意和刚强的“男性元素”更多。此类现象一是因为传统意义上属于男性的衣服确实比较实穿、休闲和舒服,而女性的衣服更强调曲线和美,相对更加束缚,二是因为中性风的受众面比融合更多“女性元素”的服装受众面更广。
这与社会发展也分不开关系。女性服装中的力量感和随意性已经在流行的“极简风、工装风、机车风”等等中得到广泛体现,各类品牌女装将“廓形”“牛仔”“oversize”“工装裤”等元素应用得炉火纯青,大众对其接受度也较高。相比之下,一部分观点认为,男性对柔美和精致的诉求还未得到满足,人们的接受程度也有限。
然而,只要留心观察,便能在当下社会嗅到一丝七十年代孔雀革命的味道。
对于男明星们来说,修身西装和紧身裤是家常便饭,色彩、蕾丝、丝绸等各类“女性化”的元素在其衣着中都是非常正常的存在。从韩国吹来的“长腿欧巴”风在吸引广大女性的同时,更影响了广大男性的装扮。一股追求魔鬼身材的风潮悄然在下班后去健身房打卡的男性中兴起。汗水换来的美好身材需要衣着来凸显。韩国社会从2007年男性的服装便开始趋于华丽 —— 上班族男性偏爱凸显腰部曲线的西装,以显得干练,光滑的丝质服装也不再是女性的专属。
在中国,窄口裤和花衬衫也在各品牌中得到普及。Dior Men带起了烟管裤的风潮,UNIQLO推出弹性布料丹宁裤。而日本的武士裙以及各类重剪裁而非性别分隔的设计也悄悄在各类网牌服装中得到普及。对于男性服装刻板印象的解放,就藏在这些细节中。
网牌Crying Center哭喊中心男女同款武士裙
三、 时装行业是如何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名利双收的?
时装行业仍然是倡导无性别理念的先锋。以Jean-Paul Gaultier 、John Galliano、Jonathan Anderson、 Alessandro Michele为代表的设计师们以大胆创新的设计和秀场,不仅倡导尊重性别多元与流动,更由此为品牌创造了高额效益。
创意时装设计师让-保罗·高缇耶(Jean-Paul Gaultier)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创了融合两性的时装,以大胆的设计挑战传统服装中男女性别的界限。他在为麦当娜Blonde Ambition Tour演唱会上设计的锥形内衣展示了女性的力量,跨越了传统性别意识的窠臼。1988年的秋冬系列中,他推出名为维京(Vikings collection)的服装系列,男模特穿着短裙,以女性形象出现。他表示:“女人有展示自己力量的权利,男人也有揭露自己弱点的权利。”
2014年,John Galliano在2019年接受Vogue采访时表示:
“我现在对标签为‘男装’或‘女装’感到很不舒服。至于‘雌雄同体(androgynous),这不再是我字典里的词汇了。我不喜欢那些局限我们的词语。有时我会说‘男女通用(unisex)’,但还有另一个词吗?也许单纯就只是衣服(clothes)?”
关于无性别理念,他说:
“我不是想让女孩看起来像男孩,反之亦然。我对此毫无兴趣。我希望将转变的概念融入到剪裁中。不因循守旧、真实、挑战、拥抱个性,就是我所相信的一切。”
摒弃性别对于设计的限制,注重个体的独特与真实,便是无性别理念的含义。
John Galliano通过互相借鉴男女身型和制衣剪裁技巧来解构重组西服、裙子等具有性别色彩的单品,最终设计出男女皆可穿的服饰,诠释了性别之间的可转化性。大胆创新且实用的设计、坚定前卫的品牌态度为Mansion Margiela赢得了高额增长。
另一个抓住趋势的大牌是GUCCI。自2015年开始, GUCCI就以“孔雀革命”为灵感,以各种精致刺绣、丝带、绸缎的复古华美的打破性别限制的设计赚得盆满钵满。新一代的消费者已经突破了边界,不在乎对性别的定义,Alessandro Michele也正是抓住了这一时代精神带领品牌转型成功。
在笔者看来,CUCCI 2020春夏大秀更通过展示21位模特穿着曾被用于束缚精神患者的纯白制服连身衣,带领着观众回溯了性少数群体被污名化的历史。
Part 1 概念展示
同性恋在古希腊与罗马时期、包括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存在,古希腊崇尚男性美,爱慕同性被视为强烈男子气概的表现,而莎士比亚更是众所周知的双性恋,十四行诗中的第十八首便是写给心爱的男子。然而,到17世纪,基督教占领西方世界,《圣经》中的生殖崇拜导致同性恋成为禁忌。19世纪中期,随着行为科学的产生,人类性行为成为医学关注的对象,同性恋被精神病医生认为是一种天生的生理缺陷,应该被收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将同性恋的情感起源归因于恋母情结,认为成长于母强父弱家庭的男孩是因自身缺乏“应有”的男性气质,才寻找男性伴侣以作弥补。(参考文章:二言《同性恋研究的历史演变》发布于《中国性科学》2004年1月第13期)
然而,是谁规定了男性应该有什么气质?CUCCI以辛辣的概念展示(大秀第一部分)揭示了传统社会用强权规范人的外表、身体、偏好以及行为举止。在第二部分的服装展示中,黑色皮鞭、塑胶项圈、锁链眼镜是这一系列离不开的元素,仍旧延续着控制与驯化的主题思想。在对传统和权力的反叛中,设计师Alessandro Michele呼吁着自由、个性、尊重和包容多元。
国外众多时尚大牌推出无性别系列。
- Jonathan Anderson为Loewe打造的 2015春夏的成衣系列以“Interchangeable designs(男女可互相穿着的衣服)”为概念,剥离了性别特质而强调机能性。
- Acne Studio在2016春夏男装系列中也推出了以20世纪70年代纽约无性别主义着装风格为灵感的设计。
- 2018 年,Burberry 在电商网站 Matchesfashion 推出了一个无性别联名系列,同时在男装与女装列表下销售;
- 2019 年,Chanel与嘻哈歌手 Pharrell Williams 在韩国首尔联合推出了 “Chanel Pharrell” 无性别胶囊系列。
- 2020年,Converse 推出了首个无性别服装系列「SHAPES」,首次以不同身材体型的来代替性别身份作为设计理念。
在中国,大牌与时俱进作出调整(江南布衣集团推出以无性别为理念的子品牌REVERB),同时,一些主打无性别的新兴品牌也以强势的增长劲头走进人们的视野(Bosie、Na.d等)。而将无性别理念融入设计的品牌更是不可胜数(LIFEGOESON、ATELIER ROUGE PéKIN等)。
江南布衣集团于2018年推出环保时尚品牌 REVERB。该品牌以零浪费的时尚(Circular Fashion)为品牌哲学,秉持“Athleisure、无性别、再生和灵动”的设计理念。其产品设计以流动性别(Gender-fluid)风格为灵感,适用于所有人的衣橱,成为从办公室到健身房甚至其他社交场合都轻松胜任的服饰。
而网生品牌Bosie 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无性别服饰在中国的发展潜力。Bosie,是王尔德情人的昵称,一个美貌的男人,展现着品牌无性别主义的设计理念,将时尚从性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倡导。成立于2018年初的Bosie第二年全渠道销售额便达到1.4亿,在两年内完成了三轮融资。
创始人刘光耀曾在采访中表示:“传统文化的 ‘男尊女卑’ 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男生也可以大胆追求美,女生希望自己变得更酷更强。映射到消费观上,年轻人将不再在意衣服是男装还是女装,更重要的是这件衣服足够好看。”
这道破了面向青少年的品牌无法忽视的趋势 —— Z世代青少年们更加自我了, 他们不愿扮演某一种社会角色,不愿被捏造成任何一种形状,而是想要以服饰表达自我。“Being who you really are is an active defiance”(成为真正的自己是一种对现实积极的反抗)成为他们的宣言。同时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和包容多元,他们期待品牌展现明确的价值观,青睐有个性的、能使自己产生共鸣的品牌。
彩蛋:近期最打动胖鲸内容团队的一支关于无性别意识的广告:
Diesel的创意广告片以一位male-to-female变性人为主角,展现其外表逐渐变化,逐步活出真正的自我的全过程。娓娓道来的故事、明确大胆的品牌价值观的表达甚至让中国消费者直呼Diesel是“世界上最酷的品牌”,值得品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