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抄袭,“小满”所呈现的有选择性的、“利他”的真实,应当值得鼓励。但“抄袭”的手段,让一切变得无比滑稽。
不到一天,一支由天王出演的品牌短片实现了口碑的反转。
品牌相关动态均已删除
“小满”抄袭事件始末
5月21日,正值小满节气,奥迪发布了奥迪英杰汇成员刘德华的人生态度品牌短片。因为“巨星营业”配合其出色的画面质感和文案讲述,获得一致好评,通过用户在朋友圈的自发分享,在微信视频号发布10小时内,视频的转发和点赞数量突破了10万。
但在抖音,留言区出现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网络流传的版本,未找到具体出处
顺着这个线索,确实在@北大满哥一年前(2021年5月21日)发布的视频里,找到了能够跟品牌短片一一对照的文案。此时,我们还不能断言说“抄袭”,抱着最大的善意,设想品牌和代理商或许事前有向创作者征用相关内容,或者在事后已经与创作者达成某种和解(因为在求证的过程中,@北大满哥并没有发布新的视频,而上图的留言也不见踪迹)。
但5月22日凌晨,@北大满哥发布了新的视频,对品牌文案的雷同以及网友反过来指责他抄袭表达了不满,并将此动态抄送给品牌奥迪和出镜演员刘德华。视频发出后,@北大满哥 获得了很多网友和媒体的声援和支持,网友在其评论区和奥迪官方账号的评论区声讨奥迪的侵权行为,很多媒体也对“广告翻车”事件进行了报道。
微博某大V将@北大满哥最新的视频做了剪辑,配以“笑死,原来奥迪这广告,是一个抖音视频的4K修复版…”的文案,截止22日上午10点,已经获得135万次的播放量和超过4000次的转发,目前舆论还在不停地裂变中。
从奥迪在微博动态中开精选的动作,以及出于对奥迪这样的豪华轿车品牌的舆情监测能力的信任,可以判断品牌方已经获得相关质询。
于是22日10点13分,我们看到了奥迪在微博发布的相关声明:
在声明中,奥迪披露视频由创意代理公司M&C Saatchi提报并执行,目前已经责成代理公司就侵权情况进行应对,同时对全网品牌短片作了下架处理。
此时,距离短片发布正好过去了24小时。如果没有“文案抄袭”事件,24小时过亿的传播量,本来可以成就一个杰出案例,但偏偏成为了中国广告的一个巨大创伤。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北大满哥当前在抖音的粉丝量超过366万。如果他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创作者,事情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反转,至少不会这么快——用了就用了,搬了就搬了,甚至连创作者维权都可能被判定为“碰瓷”。
这样说很冷漠,但这就是目前我们面临的现实:知识产权界定困难的现实,大平台大机构与普通用户权力不对等的现实,把复制粘贴当作“日常创作”的现实。
“广告行业都输了”
这次文案抄袭的责任如何界定,M&C Saatchi“文案搬运工”的德行有亏、项目组长的管理不善、奥迪方面的审核不力?
如果从谁最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来分辨谁是“首恶”,那么应当是那位“文案搬运工”。经胖鲸向业内人士求证,此类项目从筹备开始算,拍摄准备加上顶级艺人,经历的操作周期大概率超过两个月。
这期间但凡“文案搬运工”有一丝犹豫、一丝醒悟,事情都不会演变成这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是由个人失去职业操守、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造成的悲剧。
但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没有醒悟?为什么没有迟疑?是广告行业从校园到职场的职业素质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已经有太多项目塑造了这样的侥幸心理?这些问题足以让整个行业蒙羞。
业内业外关注这件事的人超过了想象。
从业者Annie眼看着报道文案抄袭事件的一篇文章阅读量很快突破了10万+,她给出了一种判断——“大概是因为这种程度的抄袭,能让普通人也看的出来是抄袭吧。”
“以前处理过的抄袭事件,是创意概念和KV的抄袭,但当时律师说,法律只认可那种丁是丁卯是卯、一模一样的抄袭,画面做了一点变动就很难界定。所以试着朋友讨论时,他爽快说了一句‘这种创意,行业人士一看就知道是抄袭’, 让我特别感激。”
但事件背后衍生出的一些现象,Annie依然难以理解,比如有一些围观者居然认为抄袭者也有做一丢丢改动,所以不应该“一路锤到底”。
Annie曾经也是一名文案,因为“受不了别人仗着也会中国字就揪着我的文案字眼大放厥词”而转到其他岗位,所以这件事的走向让她难以理解:
“做创意的人按理说都是自尊心很高的。我一直很尊重那些坚持做文案做下来的人,不管是毅力、说服力、心态,都需要超级强悍才能存活下来,因为必须一路坚信自己的文字是好的,才能说服客户买单。这样的骄傲,怎么能容忍自己去抄呢?”
难道创意人的生存之道不是靠专业、才华和自信?这是她没有问出来的问题是,也是很多业内无法解释的问题。一切都太不应该了。
Annie和清醒的看客都注意到:M&C Saatchi自己背锅,奥迪达到了本来要达到的营销目的,华仔躺枪,小满哥是最大赢家,但输家是每个广告人,“以后品牌方们更怀疑从业者了……”
当天13:40,上思广告(M&C Saatchi)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就团队版权意识淡薄引发的侵权行为向刘德华、创作者、品牌方三方致歉,并表示会弥补原作者的损失。
谁来“复活”文案?
胖鲸曾在四月策划过“文案复兴”的选题,但因为没有收集到足够丰富的案例素材,这个选题“胎死腹中”。
这个策划来自于社会情绪的感知——每一个我们都能感受到社会的低气压状态,越是这个时候,人们越会倾向于从文艺作品里找安慰,而这其中,文字是最能举重若轻、力挽狂澜的一种媒介。豆瓣就发起过小规模的“疫情文学复兴”,所以我们也在期待一场广告界的“文案复兴”,因为这里是最接近艺术的商业领域。
然而,我们的期待落空了。并非没有好作品,但实在不多,很多“好”也并不那么干脆,需要加很多限制定语才能准确描述它的好。
“小满”确实让我们惊艳过,它像一碗清茶一样温润、醇厚、有回甘,它的味道每个人都可以品尝,所以才能在一天之内获得上亿曝光。“小满”也折射出品牌主对创意的包容。正如一些网友的发现:“文案一字不改,说明甲方多么大气。
品牌越来越主动寻求突破。面对分散的用户,面对多圈层的人群,面对公众被吊得老高的胃口,品牌与代理商在不停拓展各自的边界,不停做创新尝试。
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迷失了自己的位置。
最近关于“中文死没死”的讨论引发了很多关注,正方辩友说:“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反方辩友说:“有没有搞错,中文好好的,哪里就‘已死’了?”
我们应当欢迎这样的讨论,但如果其观点和内容不能确保原创性的话,就不能确保其动机的正当性。因为ta不是在为自己表达,而是为了触发更多的“情绪性”转发。能用“中文死没死”当标题本身就很讽刺,至少说明其对中文的热情远没有对流量的热情充分。
互联网有太多这样的流量投机商,媒体、KOL、自媒体、营销号……胖鲸并不避讳“流量投机商”这个标签,但只要目的和手段正当,便有底气做下去。
广告本身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过,就算商业实体基于“实践理性”而非“道德理性”动机行事——因为“诚信交易”能够使利益最大化,所以选择诚信交易,而不是出于对诚信行为本身的追求,这也无可指摘。
如果没有抄袭,“小满”所呈现的有选择性的、“利他”的真实,应当值得鼓励,公众在其中获得一些精神满足,品牌也实现了商业目的。但“抄袭”的手段,让一切变得无比滑稽。
当前讨论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声音:“北大满哥和奥迪都是抄袭?!这是我见过最离谱的无限套娃事件”。文中给出了不可考的一个网络知识图谱,称广告中的那首诗来自曾国藩,随后有网友附和:“根本没有原创一说,知识是一个传承,后人做了修饰,说要抄袭,那么都是抄新华字典的。”
一时之间,我们难以分辨这种思维和“搬运文案”哪个更无知。中文不死,但总有人在“无知之幕”(非引申意义)里堕落;文案依旧有力量,但总有人在无底线中沉沦。
M&C Saatchi断送了自己,更断送了行业长久以来建立的信任关系。最新的消息是,阳狮集团对外发出信息,撇清了M&C Saatchi上思广告与阳狮集团的关系。
是“壮士解腕”还是“言之有据”已经不重要了,行业的刮骨疗毒势在必行。这场闹剧之下,暴露了盘亘行业已久的不尊重原创的问题,我们庆幸它出圈了,它成为一个笑柄,也成为一条警戒线,提醒每一个从业者找回初心、修炼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