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可见的现实空间、真实可感的世间温度、触手可及的消费人群。回归商业价值上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便利店都是作为大型商超的一个补充,全年无休、24小时营业、出门即是……,满足消费者们“短平快”的消费需求。
随着互联网、电商的飞速发展,传统零售正在被新零售所打散、重构,留给线下商业的空间越来越小,触及“实体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
而便利店作为重要的线下“据点”,成为很多人无法绕过的实体空间,其优势反而愈发明显。实体便利店不再只是一个补充,而成为“便利店+”,任何能够想到的线下渠道都可与之融合。从这个角度来看,便利店也正在为品牌带来销售渠道之外的新的商业价值。
便利店新定位:“新零售”的重要试验场
便利店不断展露出的商业价值,就像是新零售与传统零售碰撞出的商业火花。近一年来,几十亿资金涌入便利店赛道,便利店商业成为新的风口,也成为新零售的重要试验场与战场,变得异常多元与热闹:
7—11、罗森、全家等传统便利店纷纷转型升级
在新零售大潮的裹挟之下,传统便利店自然早已安耐不住。
2017年2月起,罗森开始执行一项名为《1000天全动员实践企划》的全新企划项目,以未来1000天为周期,探求构建打造罗森的下一代便利店模型。罗森社长竹增贞信曾说道:即能够顺应时代变化的、提供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像城市基础设施一样的、对于消费者不可或缺的存在。
7-11也正试水新零售,准备抢占线上流量,全家、好邻居等本土品牌也正主动拥抱技术革命、完成门店迭代。
家乐福、物美等老牌商超纷纷开拓便利店副牌
在传统零售业态中,商超与便利店属于错位竞争。而在如今的社区新零售时期,便利店越开越多,传统商超越来越小。以物美、永辉、家乐福为代表的传统商超也纷纷进军社区零售,布局小型门店。
物美与部分邻家团队组成北京邻鲜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接手原邻家70—80家门店,挂牌“多点便利店”, 多点Dmall联合创始人张峰反复强调,多点便利店仍在尝试的阶段,“目前主要是对IT系统的一个重构,多点便利店会安装自购助设备,并有“多点自由购”的流程引导图,而这套系统在“物美系”已大面积应用。
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布局线下小店
在便利店流量争夺战里,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主要争夺的是“夫妻店”。据不完全统计,夫妻店在全国有接近600万家,是超万亿的市场。
便利蜂等全新互联网型便利店遍地开花
在技术和资本的助推之下,更具互联网思维和科技感的新型便利店也层出不穷。从互联网便利店到无人便利店、到无人货架,从便利蜂到到猩便利、到果小美,各种新概念、新模式前赴后继,有成功,也有失败。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便利店市场热度明显减弱,无人便利店几近昙花一现,邻家、131便利店均因资金周转问题“爆雷”关店……。
便利店这块蛋糕真像大家想得那么美么?市场固然潜力无限,但在这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怎样的便利店能够笑到最后,更值得思考。
便利店新逻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
便利店的新逻辑也即数字化逻辑。新零售便利店正在呈现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获取更新的洞察、带给用户更好的便利性,从用户体验出发,满足和创造需求。
技术上的升级
在技术的加持下,便利店不再只是聚焦物理空间,也关注每件商品、每个业务环节、每位消费者的决策,通过数字化、在线化的终端入口,打造新型互联网+业务模式。通过IOT物联网、数字货架、人脸识别等技术采集积累线下数据,利用AI对线上线下数据进行打通和分析,给出选品、摆放、库存等优化方案。通过线上服务,包括美团、饿了么、天猫超市等的接入,为线下店面进行引流。
以便利蜂为例,将便利店业务看成数据业务,将便利店看成不断产生数据并由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在便利蜂店面内,所有商品都采用了电子标签,对鲜食进行动态促销;通过全网搜集数据决定货品上架,并根据季节和网络热度变化随时调整。也即前文提到的千店千面,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同,每家便利蜂门店都是不同的。
运营上的优化
阿里、京东则是通过技术改造线下小店,下着一盘更大的“供应链大棋”。对于阿里巴巴和京东来说,线下小店会成为重要的流量入口,也能帮助品牌商拓展新的线下渠道。
零售通和新通路分别属于阿里、京东旗下,也都是以供应链为核心,为线下零售店提供订货、物流、营销、增值服务等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京东新通路,简单理解就是秉承京东的商业理念打造线下智慧门店——京东便利店,加盟店的店标要统一采用“京东”字样,订货软件统一要用 “京东掌柜宝”。而阿里的零售通则不要求统一使用“天猫”店标;提供阿里系采货软件,但不要求100%采货于此,店内特设“天猫货架”即可。
苏宁虽并未参与这轮“夫妻店”改造,而是选择自营方式布局连锁便利店,从选址、租金到管理、物流配送全程亲力亲为,但也是延展自身生态的一重要举措。
便利店新价值:销售渠道之外的商业价值
归根结底,线下便利店的任何逻辑都要以“location”为原点,以场景为中心,为消费者创造更加便利、快捷、时尚、休闲的生活价值,由以往的经营商品转向经营服务、经营顾客,需要和顾客建立一种新的联系、改变一种新的关系才能达成更宏大的商业诉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重要的线下“据点”,便利店也正在为品牌带来销售渠道之外的新的商业价值。
不只有电商专供,便利店也在品牌新品上市上发挥平台效应
近年来,凭借用户口碑和小红书等内容社交平台的推及,各种便利店系网红产品不断出现。如果以此逆向思维,只要是符合便利店消费定位的产品,完全可以选择便利店进行联名、上市。
韩国GS零售的自有品牌“YOUUS”与韩妆品牌美迪惠尔合作推出了一款便携的洁面产品,CU便利店则与爱丽小屋合作推出了迷你装护肤产品。与年轻人喜欢的IP跨界合作,也是美妆品牌在便利店渠道常用的营销方式,CU便利店与美妆品牌Holika Holika就经常与热门IP合作推出联名款产品,不二家牛奶妹Peko酱、懒蛋蛋等都是合作对象。
在韩国7-11专售的“0720 season 2”
CU便利店与美妆品牌Holika Holika推出的不二家联名化妆品
便利店成为品牌线下活动的重要载体
无论线上营销玩得多么如火如荼,品牌也从从未停止开发线下营销的着力点。品牌与线下便利店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实效性与灵活性的优势,借助快闪、主题店、品牌日等形式,进行形式多样的线下品牌宣传。
传统的节目(如情人节、圣诞节)以及国际盛事(如世界杯、奥运会)等等,都可以成为合作契机,还可以以品牌IP 为核心,打造专有主题店。如罗森与bilibili 就打造了主题便利店,选址在位于上海的上海的bilibili 总部大楼,店内整体设计采用 B站用户熟悉的蓝白色调,处处体现二次元文化元素,还设有体现B站特色的弹幕墙。罗森还曾推出过柯南主题店,吸引了众多柯南粉丝。
店内装饰、员工制服到食品包装,均为特殊定制,让人一不小心以为误入二次元空间。
设有体现B站特色的弹幕墙
便利店向线上打通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互联网时代,纵使“线下商业”千回百转,终归要与线上达成闭环。所以,所有“线下小店”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与线上打通。
如前文提到,传统便利店、商超便利店都正在自身体系内推动线上线下互连,也都在借助美团等第三方平台打通更庞大线上流量网络。阿里、京东、苏宁线下网点一旦成熟后,将会带来怎样的新零售玩法也是充满未知。
也不乏更具挑战的跨界试水,7-11就曾披露过与日本丰田的合作,准备开发自由移动的便利店,使用丰田的无人箱式纯电动汽车在配送基地间进行货物的短途运送,消费者可以中途叫停“移动便利店”,可以通过网络下单,预约“移动便利店”送货上门。或许以后不用“人找店”,而是将便利店直接“快递”上门。
未来
便利店正在成为综合社区服务中心
凭借地理和人流优势,便利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速递收取、发传真、复印、代收公用事业费、代冲胶卷、洗衣、宠物服务等等这些功能,都可以嵌入便利店服务之中。
“线下小店”并非越是数字化越好
在线上场景里,APP、微信群确实是低成本又有效的沟通途径;到了线下,你都能与顾客面对面了,却忙着推荐下载、加群,舍本逐末,没有好好利用线下这个具有“温度”的机会,非要把自己淹没在垃圾推送里,开实体店的意义何在呢?
未来,每一家便利店都不一样
在全新的定位之下,便利店正在变得千店千面。如果条件允许,便利店的理想人设应该是“现代人的机器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