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从来都是要做「更难」的事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0.7%,环比下降0.3%,继今年1月创下高峰以来,持续回落。从数据上看,经济仍处在低位运行的状态。
但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回暖大趋势不变。日前,第一财经也发布了一项消费力调查,房地产和旅游市场迎来“报复性消费”,回到了较好的区间,释放出积极的信号,部分行业会处于温和回弹阶段。有超6成的消费者表示今年的消费支出会上升,并且比起“低价”而言,“优质”的商品更能打动消费者。
恰逢其时,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打造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品牌。
时至今日,消费者对品牌认同感在不断加深。在互联网环境下,那些愿意去与消费者沟通,形成自有文化属性,并获得认同感的品牌,将建立起自身护城河,从而突出重围。
品牌唯一“红利”,在于消费者认知
大卫奥格威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写道,消费者每个月要遭到价值10亿美元广告的冲击,有3万个品牌名字想在他们心中留下印记。放到互联网时代,这个数字恐怕是指数级的爆炸。
如何让品牌声音超越这一片嘈杂,被消费者听到,就需要品牌洞察消费者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经历过疫情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大批新业态,从电商直播到短视频直播,All in 线上到数实融合;这背后反映的是,由消费者心理带来的行为变化,从而呈现出新兴消费趋势,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用存款代替消费,种草越来越理性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6家国有大行及7家已经公布财报的股份制银行,共吸收客户存款合计150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如果按照总人口14亿来计算,相当于去年每人多存了1.2万元。显而易见,存款规模的增加,表明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少消费,用存款来抵抗风险,增加安全感。
同步地,消费者的种草也在回归理性化。在小红书发布的《预见2023中国美妆行业趋势洞察》中显示,用户开始降低消费的频次,变得克制和理性,影响消费因素的决策更多维,购买自己会经常使用的商品比例有近八成。
符号消费变多,头部品牌马太效应加剧
南开大学教授孔明安在《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一文中表示,消费行为的完成,就标志着消费者与物品间的个性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沟通。而符号消费本身,无疑就是形成强关联,由此带来复购率和品牌粘性的上升。
行业的集中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头部品牌依靠长期积累,和符号带来的品牌溢价,在变化的世界中为自己博取了更多确定性。
尤其是LV、GUCCI、CHANEL等典型的符号消费,在年轻化趋势引导下,这些品牌也尝试了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如通过更具沉浸张力的大屏做广告投放,甚至成衣大秀直播,引流的同时,保有奢侈品的调性。
曲线悦己风潮,细分赛道品牌机会增加
在当前阶段,消费也呈现出矛盾的色彩——省钱和花钱并存。消费者愿意为小众的兴趣埋单,也会倾向选择与自身理念符合的品牌,种种迹象都表明,消费者愈发注重在精神文化上的富足,希望在品牌消费中找到价值取向的趋同,以达成曲线悦己的目的。
同时,众多新消费品牌也在细分赛道中,实现阶段式爆发增长的机会。比如乳制品行业新锐品牌「认养一头牛」,放大奶牛的重要性,从“帮用户养牛”出发,崛起为乳制品的突围者。
这些消费趋势折射到品牌视角上,具体表现为,具备品质的产品更受欢迎,且高质量的品牌粘性更强。而在如何打造高质量品牌上,很多人的误区是以传播、流量、结果为导向,最终导致受环境和渠道影响大,只能靠“天”吃饭。
在市场状态一般的时候,转而求“稳”,选择降本增效。实际上,这与饮鸩止渴并无区别。真正伟大的品牌是能够穿越周期存在的。聪明的品牌会抓住现在的时机,凭借高质量的营销,打造出品牌优势,占据消费者心智。
在这场零和游戏中,比起态度,行动最重要。哪个品牌能最快行动起来,填补市场的空白,就能占据先发优势。
渠道神话破灭,品牌价值占领C位
今年年初,某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内部会议,公开表示不再相信买量,靠“双微一抖一分众”的渠道堆砌出来的流量泡沫开始破裂;与此同时,宝洁等国际大品牌,也开始回归传统,由互联网炒作起来的效果营销模式神话,显现出弊端。品牌逐渐意识到,经典的“认识-认知-认同-认购”链路,才是一套“恒久远”的顶级方案。具体来看,背后的原因有三:
其一,算法催生兴趣电商,「货找人」的根本,是基于产品定位的精准营销;真正的品牌营销是,对品牌认知的塑造,也就是「人找货」,让消费者有主动触及的意愿,才算是“破圈”。
其二,传播不等于营销,看过不等于记住;高质量的营销需要有差异化的内容,打造出品牌的价值符号,攻入消费者心智,赢得忠实客群的追随。
其三,过于依赖单个渠道和流量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能够受益,但限制了长期的发展;对品牌而言,规模扩大,意味着在全域范围内,由点及面布局的重要性,应当采取平台组合营销策略。
落到实处,真正高质量的营销,在于对品牌价值的提升,实现消费者心智转化,即“播种”。相较于种草而言,其范围更广,成长周期更长,但能将品牌深耕于消费者的意识之中。
只有确定的「种」,才能高效的「收」
从“播种”的角度来说,现代化营销中有一个媒介显著被低估,它就是OTT。作为一项兼具“质量”和“流量”的深度渗透媒介形态,OTT是时候被重新认识。
据凯度发布的《2022智能大屏营销价值报告》显示,中国OTT 智能大屏的激活量已达3亿,超过传统电视;按照80%屏前人数超过3人计算,OTT的用户规模突破10亿;有效观看时长达3.4小时,超过所有主流媒体平均时长。其中,小米已连续四年保持中国大陆出货量第一,是毫无疑问的行业引导者。
可见,OTT的覆盖率和渗透率都已相当高,具备更强的触达效果;更难得的是,OTT是存量时代下,为数不多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流量入口”。根据奥维云网的监测显示,2019至今,OTT的激活量上涨31%,跑赢14%的网民增长规模。
在“流量”之外,OTT大屏的“质量”优势也很明显。具体来看,可以从“视觉锤”、“媒介钉”和“场景力”等角度进行分析。
视觉锤
品牌之争始于认知之争,而视觉是传递效果最为直接、有效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屏的创意开机,就是品牌认知突围的利器,其带来的视觉震撼力就像一把锤子,冲击了用户的眼球。
群邑智库《2023OTT商业化白皮书》显示,根据消费者眼动数据,消费者对创意开机广告的产品兴趣度和关注度达到95%,高于非特效开机。
从神经营销学的角度来看,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能够对大脑形成刺激,从而激发消费欲望。尤其是AR/VR、裸眼3D等创意玩法的加码,进一步强化了视觉震撼,成功抢占用户的注意力。
同时,消费者对大屏广告体验普遍伴有“有趣”、“印象深”等评价;随着频次的积累,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也越积极。不同媒介在认知建设上也有差异,凯度数据研究显示,智能电视“被记住”的比例最高,能达到72%,向下依次是,互联网长视频、户外广告、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平台。
媒介钉
有了高质量的内容后,还需找到高质量的媒介,尤其是与品牌调性、受众相契合的媒介,进行渐进式的深度多次投放,就像钉子一样有力地嵌入消费者心智中。
凯度BrandZ数据发现,持续进行OTT投放的品牌,其品牌力指数增幅是其他品牌的7倍;横向对比销售数据来看,由品牌资产带动的销售占70%,剩下的才是短期直接转化。
作为品牌曝光的优质媒介,OTT的价值已是毋庸置疑;但智能大屏带来的品牌资产增长,和对销售的长尾效应,才更需要被看到。
群邑智库OTT调研数据显示,大屏能够通过主流资源的反复投放,提升消费者兴趣,形成消费决策;2周内8次以上的投放可以形成显著的购买意愿提升,快消等短链路产品提升更为明显,中长链路则依赖更长效的曝光。
场景力
OTT大屏作为家庭场景的第一入口,最强劲的优势就是场景力。凯度发布的《2022智能大屏营销价值报告》显示,在家庭使用场景中,高达83%的消费者会与家人共同观看OTT智能大屏;智能大屏受众中处在26-40岁的占比达75%,属于社会的主力消费人群。
OTT大屏能够为消费者购物决策提供场景,在群体内部快速建立共识性消费。尤其适合食品饮料、日化、服装与奢侈品、汽车、母婴和白酒等行业。在这六大潜力行业中,品牌主更为认可OTT智能大屏的营销价值,计划追投的比例高达86%。
比如德龙新品与小米OTT合作中,以数据为支撑,精准锁定京沪地区高品质家庭用户,通过OTT开机视频将居家咖啡馆意趣一一展现在用户面前,将用户带入完整的消费生活场景,创造与用户共情时刻,成功激发购买欲,兴趣用户可一键直达大屏电商直接进行购买,最终达到以强兴趣激发驱动预购,触动后链路转化。
过去,后链路一直被视为OTT的短板,“品效无法合一”成为挡在OTT门前的一座山。但通过与电商平台和数据服务商打通链路,目前,OTT已经实现了大小屏协同,从投前更精准到投中高质量,再到投后效果验证,构建起了品效合一的一体化平台。
从“品”来看,OTT协同其他媒介的多渠道全域覆盖,对品牌认知度提升有较大影响,且差异化明显。凯度数据研究显示,OTT与协同媒介触点的覆盖人群增幅比例,从户外广告到短视频,呈现递增的趋势。
从“效”来看,OTT目前已经能实现从多维度筛选目标人群,精准触达,承接品牌创意广告曝光,与智能硬件协同,跨屏互动,配合后链路的第三方淘宝APK引流,缩短转化路径。以海蓝之谜为例,小米营销曾助力LA MER实现千万级曝光的同时,为品牌带来了百万级的销售成绩。
同时,OTT在自身的转化链路之外,也能与其他媒体投放形成协同效果。群邑投放数据显示,有OTT投放与短视频协同之后,电商的跳转效果提升了53.1%。
高质量的品牌,高质量的媒介,构成了高质量营销的壁垒。
过去,大多数中国品牌都诞生于互联网红利期,经历过高速增长,因此缺乏在漫长的周期中沉淀的耐心。在发展期盲目扩张,在收缩期降本增效。
在经历过疫情之后,市场好像重新回归,品牌长期主义的讨论之中。真正伟大的品牌,之所以能够穿越漫长周期,就在于坚持长期主义的有质量的品牌建设和营销,在时间的坐标下,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