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触点连接都打通了之后,用户信息从各个渠道涌入,接下来的大挑战,就是如何将用户信息整合,从而解决企业营销的核心问题之一——我的客户是谁。
作者:实效数位 CEO Wayne.W
第四章 连接之后
这里面有个概念,就是数字指纹。顾名思义,数字指纹就像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人的唯一身份代码,而且是生理代码,应用简单,无法伪造。
数字指纹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事先,一种是事后。事先,指用户登录前,就先要求用户出示数字指纹,其形态可能是用户名+密码的组合,可能是语音,也可能是人脸,但是起到的作用和指纹一样,无论用户通过哪个触点登录,都可以识别出是同一个用户,从而将用户的信息进行整合。但是,并非所有应用都需要用户登录,否则会显得很奇怪,门槛太高,所以,事后的数字指纹仍然不可少。事后的数字指纹采集,就要采取灵活的data mapping的方式进行。
“数字指纹”技术出自于对版权保护的应用,用来监控数字发行产品的非法拷贝,保护发行者的权益;最早的数字指纹主要基于对用户物理指纹的数字化,发展到今天,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PRA已经研发出基于用户“打字节奏”、“习惯性重击和轻敲”等个人特点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指纹技术,并已在欧洲多家银行的手机APP上得到应用。
借鉴 “数字指纹”技术的实现方法,数字环境下传统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电邮地址以及精准性很低的cookie ID等加上已趋于成熟的数字指纹技术,产生了一种新的用户身份识别体系——数字身份(digital ID)。像“数字指纹”体系的组成一样,“数字身份”体系也包括算法和协议两个组成部分。
算法完全由数据的持有方(如现在手中掌握千万客户数据的厂商)来定义,一千家厂商就会有一千个算法,无论是包括在算法中的具体信息还是编码的规则,可以对源数据中的敏感数据充分脱敏;
协议则是不同的数据持有方能够进行可控数据交换的统一规则,分为三种类型:公共、私有和混合。公共协议适用于开放环境下的非敏感数据交换的快速实现,是对典型个人身份信息的编码,往往是服务于在公共数据交换平台上多个独立实体间的数据交换;私有协议主要是企业两两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规则,双方能够充分自定义需要交换的数据类型、范围和内容;混合协议则是介于公共和私有协议之间,往往是具有相近数据需求的多家企业甚至多个行业之间实现数据共享所需要的规则。
- 公共协议将作为未来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的一个要件存在,此类平台目前国内已经初现,尽管还没有看到较成熟的运营模式,但前景毫无疑问是大好的;
- 私有协议其实早已存在,现在很多企业之间在共享数据时或者用身份证号码,或者用手机号码,这都是私有协议的一种,而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私有协议存在,因为数据的共享规模在不断增长;
- 混合协议的应用可能是未来应用规模最大的一个分支,将有很多在各自行业里有领先地位的企业会积极推动协议的发展,以便最大可能的获取需要的数据,在高度数字化的商业环境中抢得先机。
在下面这个场景中为大家描述一个典型的应用模式:
汽车厂商A已经实现了客户沟通全渠道管理,通过官网、手机App、微信以及4S店销售App广泛收集销售线索,或者提供车主服务;游戏运营商B拥有巨大的用户量,并积累了丰富的用户游戏偏好、虚拟物品购买以及客户画像数据;电商网站C则是细分市场的交易量处于领先地位,手中握有详尽的客户购买记录、消费信贷记录、住址等客户数据。当这三家企业为了获得外部数据来补充自己的客户画像数据时,都来到数据交换平台寻找适用的外部数据,并遵循平台数据交换协议(混合型)在平台上根据“数字身份ID”的匹配结果获得需要的数据,见下图:
当众多数据持有者都达成统一的“数字ID协议”标准时,数字ID的匹配将在公共平台上完成,但用来交换的业务数据则可在他们之间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表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这样既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又提高了数据交换的效率。
“数字身份ID”的应用还远未成熟,其体系的建立就需要数据大玩家们投入很多精力和财力共同努力,但未来的普遍应用将为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End…or TBC?
相关推荐:传统企业的营销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