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消费行业会更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渴望一个肯定的回答,但上海数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方军给出答案是,不会。
方军认为,未来两三年,品牌内卷竞争局面不会产生根本性改变,而竞争力不够的品牌淘汰出局后,则可能会迎来新的景观。
“我觉得大多数品牌现在还是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不管是新消费品牌,还是成熟品牌,出于各种原因还在裁员,或是调整成本结构和销售目标。这个阵痛期可能要维持两三年,2024年是大家认清现实的一年,两三年后,也就是现在的品牌淘汰一半以上以后,才有可能出现真正做品牌的阶段。”方军对胖鲸表示。
上海数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EO方军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很多局中人认得清却不愿道明的预判。
贝恩与凯度联合发布的《2024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温和增长0.8%,其中销量增长4.6%,平均售价下降3.6%,创下了2021年以来的最高降幅。报告认为,总体而言中国快消品市场在2024年前三季度增势趋缓,消费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面临持续性的降价趋势。
当消费欲望变得不那么强烈,品牌生意如何健康的维持下去?在胖鲸此前策划的「品牌叙事之问」栏目中,专业人士提出了“品牌要与时代并行,首先需要为自己做个健康检查”的观点。
的确,找出病灶是恢复健康的第一步。
以数据代替洞察成行业通病
近年来,数字化建设成为消费和零售企业的重点事项,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生意增益似乎愈发不明显了。为什么企业做了很多事情,却得不到应有的正反馈呢?
方军提出的“data rich, insight poor”(数据丰富,洞察贫乏)观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方军有深厚的消费行业背景,有多家快消巨头及互联网平台的从业经历,现在为头部消费企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对消费行业的水温、流向都有深切体感。
他跟我们讨论了一些水面之下的真实情境。
方军指出,过去一段时间,品牌的增量基本都来自于的电商和数字媒体,平台提供了大量以前没有的数据,并基于数据给到了很多运营和增长的方法论,品牌遵循这些方法论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摸索便能实现高速增长。在此过程中,品牌往往会注重流量运营,利用数据来优化广告投放和运营策略。
“即便是平均值的产品,平均值的创意,也能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获得显著的增长。因此,大家对数据的重视程度迅速提升,甚至达到了崇拜的地步。这一现象在平台的助力下进一步膨胀,平台在数据应用和数据产品方法论上不断迭代升级。”方军表示。
而在这一过程中,平台的一些导向也会造成企业的“认知失调”。比如,一些平台方会声称数据可以替代传统的消费者调研,甚至还有一些更极端的言论,即只需相信数据,无需借助其他任何手段就能实现精准的洞察、投放和营销转化。
这种“数据崇拜”,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种是品牌真正忽视了消费者洞察的重要性;另一种是品牌简单地将数据等同于消费者洞察。
在方军看来,把数据等同于洞察是很危险的。那些只盯数据、不抓洞察还能取得增长的品牌,现阶段并非没有真实案例,在服装、美妆、日化领域,都能找到对应的品牌,但方军觉得,这类品牌持续获得成功的概率不高。原因在于,平台的数据能力向所有品牌都开放,而当下的消费趋于谨慎,必须深挖数据背后的洞察才能实现品牌竞争。
新品牌在抖音电商成长非常快
当前,一本名为《真需求》的书在行业内获得了广泛关注,作者梁宁自我调侃“为了表达一个词而写了一本书”,而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由于大家意识到了真需求的稀缺性。
“我相信很多真需求是很难用简单的数据来描述的,”方军提到,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Alexis Carrel曾说过,In man, the things which are not measurab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ose which are measurable,即是说,人不能被数据衡量的那些部分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从生理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很多人真实的动机,是大数据抓不到的,“即便一个设备可以跟踪我所有的数据,我也不觉得它对我的了解有多深。”
对数据的迷信也带来了品牌内容的同质化,尤其在以算法为分发逻辑的短视频平台,品牌像装在了套子里,感受不到品牌个性。
方军指出,这些具有种草和转化目的的内容都逃不开一些套路,这些套路的效果往往也是立竿见影的,“这种内容做了肯定比没做强。它基本上回溯到社会心理学理论,而理论就这么几条,必然会导致同质化。”
而要破解同质化,又回到了洞察,必须让品牌和产品与目标消费者产生不一样的连接,这才是品牌的护城河。就像飘柔最开始进入中国用的口号是“飘柔就是这么自信”一样,它是第一个讲情绪价值的洗发水品牌,所以快速建立了独具一格的形象。
但显然,这种口号已经过时了。方军表示,宝洁旗下有很多品牌都讲过关于自信的故事,但是自信也可以继续做拆解,比如挖掘男人的自信和女人的自信有什么不同,小女孩和“御姐”的不同,这种洞察是一个“军备竞赛”。
现阶段,对于品牌而言要做好洞察确实存在一些障碍。比如市场上确实存在着洞察人才的断层,“过去十年做消费者洞察的甲方乙方,有很多人都被互联网平台挖走,改做数据运营去了。”方军说。
究竟怎样做好洞察?方军给出的答案是学福尔摩斯:“现在有了那么丰富的数据,就要‘ask why’,从细节着手,不停地问为什么,洞察永远不能停留在表面。”
品牌投资无法进入生意正循环反馈
美妆行业是品牌失去辨识度的重灾区。进入成分竞争、功效竞争阶段,不同品牌之间差异变成了瓶身颜色的差异、价格带的差异,而没有了“你值得拥有”这种朗朗上口的口号,来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这种变化甚至让人看不清楚因和果。
现实情况是,美妆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化妆品零售额11月同比下滑26.4%,1-11月同比下滑1.3%。
市场蛋糕受到挤压的同时,“劣币”正在“驱逐”良币。今年以来,美妆企业裁员、闭店的消息源源不断,“神仙水”这样的大单品也面临业绩压力,而一些新涌现的白牌产品势如破竹上了牌桌。
护肤品种草帖
“一个红人,又卖欧莱雅、又卖兰蔻,又卖珀莱雅,消费者就会把红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个品牌上。”方军指出,品牌建起来很难,毁掉很容易,如果一个品类变成产品驱动,而非品牌驱动,再往回转也很难。
从品牌投资层面看,美妆行业有种国际退、本土进的趋势。诸如赫莲娜、海蓝之谜、SK-II都没有清晰的品牌主张,只让消费者记住了黑绷带、贵妇面霜这些概念,反而是一些本土品牌开始寻求消费者在情感层面的认同,比如珀莱雅开始讨论一些社会议题。
某种程度上,珀莱雅的成功就是欧莱雅的失败。
而究其原因,还是与企业决策者的身份归属有关。虽然不同公司的高管都在说长期主义, 但是跨国公司的高管往往需要面对眼前的增长问题,而本土企业的掌舵者更看重公司的长久发展,这就导致了品牌投资策略的差异。
珀莱雅「情绪安放地」漫游展
方军注意到,2024年市场已经证明,CMO们还是“身体很诚实”地将更多的预算投给了的效果。基于这一趋势,他认为2025年市场的品牌投资也不会得到明显改观。
“品牌究竟是因还是果?可口可乐也不是一开始就在做品牌,而销量做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做品牌,然后变成一个正向循环。现在很多品牌都的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它抽不出精力去做品牌也是能理解的。”
做品牌的意义指向了什么?方军想到了动物界里的某些表征。很多雄性动物为了找到配偶,会有很多不必要的特征,比如雄鹿的鹿角、雄天堂鸟的尾巴。鹿角看上去没用,但是雄鹿能负担得起,雌鹿看到才觉得那是的真正的健康、真正的有魅力。
“品牌可能也是这样子,产品上附着一个大而无用的鹿角或者尾巴,消费者看到这个漂亮的鹿角/尾巴,才觉得这个品牌这么漂亮,一定很好吧。”方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