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一个英雄故事、一个誓言、一个音乐家和他所推崇的仪式感……这是“成为Blue Bottle Coffee”的故事的开始。
这句话出自于《蓝瓶物语》,深入挖掘后发现,Blue Bottle Coffee的魅力竟如此令人着迷。
近日,号称「全球第一文青咖啡品牌」的蓝瓶咖啡,终于在内陆网友的千呼万唤中奔赴上海,这是继香港中环的首店后,蓝瓶咖啡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二家门店。
作为世界精品咖啡爱好者的朝圣品牌,蓝瓶咖啡向来注重选址的故事感,从旧工厂到老仓库,蓝瓶咖啡一直都在和都市丽人星巴克对着干,而这次上海的选址定在了静安国际中心的复古小洋房里,再次体现了品牌的格调和品味。
图源:shanghaiWOW公众号
这个成立于2002年的品牌,仅靠一个故事就能贩卖一代情怀。
在蓝瓶咖啡的官网导航栏里,有一则有趣的“our story”。
在17世纪末,土耳其军队横扫东欧地区占领维也纳,英雄科尔什奇穿越边境,解救了这座几近绝望的城市。人们在战利品中发现奇怪的袋装豆子,认为是骆驼的饲料,科尔什奇因在阿拉伯生活知道这是咖啡,便用市长给他的钱买下,开设了中欧有史以来第一家咖啡馆。
21世纪初,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一位自由职业音乐家和咖啡狂人,因厌倦了商业咖啡和陈腐、过度烘焙的咖啡豆,决定自己开一家“只卖出炉不超过48小时咖啡”的咖啡店,为纪念科尔什奇,他将自己的生意命名为蓝瓶咖啡,这个人就是蓝瓶咖啡创始人詹姆斯•弗里曼。
如今近20年过去了,蓝瓶咖啡已经在日本、韩国开了多家门店,蓝瓶咖啡与英雄、个性、自由的故事也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来,比如这个只卖“出炉不超过48小时咖啡”的标签。
图源:网络
想在蓝瓶喝一杯咖啡有多难?
蓝瓶咖啡因为有和苹果公司相似的文化和哲学而被誉为咖啡界的Apple,从门店设计到咖啡豆本身的品质,以及如何售卖、制作、呈现在客人面前,蓝瓶咖啡都有着严苛的标准。
蓝瓶咖啡的创始人弗里曼,这个和乔布斯一样把自己当作首席设计师的人,他把咖啡做成一门艺术,有着处女般的执念。
比如去他那里买一瓶咖啡豆,但如果没有符合他标准的优质咖啡机,对不起,他不卖。
蓝瓶只卖48小时内新鲜烘焙的咖啡豆,如果想去买包几天前已经磨好的咖啡粉,他没有。
如果想在门店买瓶浓缩咖啡带走,不可以,浓缩咖啡只能在研磨后的45秒内饮用所以不能外带。
蓝瓶咖啡一直坚持着慢工出细活,除了咖啡豆超过48小时就要丢掉,店里还一的直坚持手冲、日系虹吸、冰滴等手工咖啡冲煮方式,因此顾客为买一杯咖啡花上个把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如果觉得店里慢,去蓝瓶咖啡的官网选购,估计更麻烦。因为买咖啡之前还要先做10个选择题,摸清楚消费者喝咖啡的习惯与条件后,蓝瓶才能把咖啡送到消费者手里。
图源:网络
星巴克向左,蓝瓶向右。
小众从出生,就在和主流做斗争。
在门店选址上,星巴克选择开在商圈、社区、写字楼,蓝瓶就选择开在旧工厂、老仓库、歌剧院、艺术博物馆,让每间咖啡馆都有独一无二的灵魂。
在咖啡制作上,星巴克使用自动化的设备、做标准化的产品,而蓝瓶的咖啡师们都穿着黑围裙,把咖啡冲泡变成一种“仪式”。
星巴克为消费者提供第三空间,有充足的插座和免费的WIFI,蓝瓶咖啡不提供WIFI、没有电源接口,就连门店的桌椅也很有限。
蓝瓶咖啡从来不做广告,没有明星代言,仅靠一个简约的蓝瓶LOGO,走到哪就能火到哪。
“ Less is more”,蓝瓶咖啡的营销就是对凡德罗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从门店设计、到咖啡售卖,每一个让消费者感觉到“龟毛”的点都是蓝瓶咖啡的独特营销方式,为消费者留下记忆点。
图源:网络
小众经济时代蓝瓶能否掌握中国咖啡市场的话语权?
近些年来,蓝瓶咖啡其实也在不断扩张产品线和产品渠道,先后收购了在线咖啡豆零售商Tonx、旧金山烘焙品牌Handsome Coffee、Perfect Coffee,以及硅谷最受欢迎的面包店Tartine Barkery。
不仅如此,还在店里增加了共享办公空间,同时出售自家的产品,凭借全“咖啡+电商+联合办公”模式,蓝瓶咖啡早在几年前便完成了高达7500万美元的一轮融资。
目前,蓝瓶咖啡已在上海定好门店位置,待开业那天,应该还是人满为患,或许再将成为国内社交平台的又一网红店。
图源:网络
不过对于中国咖啡市场来说,从来都不缺网红店。
都市丽人星巴克早已独占半壁江山,三顿半、永璞、隅田川、鹰集等零售品牌线上线下打得火热,小众品牌Seesaw、鱼眼在玩转着有趣的灵魂,已有18家店的%Arabica也在讲着极简主义的故事,这还不算上那些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中饱含情怀的独立咖啡馆。
《蓝瓶物语》将Blue Bottle描述为第三次咖啡浪潮中的一匹黑马,但面对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黑马终究能不能突围,还是个谜。
不过,蓝瓶咖啡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把咖啡做到极致,这种恪守本分,已经让人心生敬佩。
作者 | 刘敏
编辑 | 韩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