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leDream:《疫情下青年行动研究白皮书》发布
两个月前,在武汉封城的第三天,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
「新冠病毒真的糟糕透了。我们能做点什么吗?」
当时,我们用自己的声量,帮助流落各地的湖北同胞找落脚地。几天内就有将近百位志愿者朋友加入协作。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 间组织、个人行动,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物资捐助、本地互助、科普教育、 心理援助,监督舆论……人们摒弃了原来的身份、职业、贫富、年龄、家乡的标签,通过互联网快速形成社群,带着使命感工作。
这是一场全社会的细胞重组。
于是,我们问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们能从大家在疫情的行动中,学到点什么?」
这就是《疫情下, 年行动研究白皮书》的由来。
综合我们对年轻人行动的 期观察,BottleDream 团队收集了 104 份有效问卷,进行了 29 个典型样本的深度访问,总结出这份 81 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行动种类,动机,总结了让行动复现的因素,希望让这种创变之力,有更多机会延续至疫情之外的日常。
特别感谢 SK Sunny 对研究的全力支持。
以下,是我们从报告中总结了几点你可能会好奇的问题:
1.
原本那些自嘲「丧、懒、忙」的人们,
都在做些什么?
疫情期间的年轻人行动,是这一特殊时期不断跃动的亮色:
我们发现,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人们总是能找到自己在疫情中的帮助切入口,尝试用自己的专业力量或力所能及的方式,提供所能给予的支持(右划查看更多):
2.
为什么这一次,
年轻人不再围观和沉默?
这次疫情行动的最大特点,是大量的人们对于公共事件,不再采取回避姿态,认为事情「与我有关」,「无法旁观」,表达和行动应该被倡导。
总结起来,我们发现疫情期间的年轻人行动在 4 个方面有显著不同:
3.
这次的行动有什么特点?
「去情绪化」表达:主动搜索、查证资料,并且相信发声有用
本次,我们发现很多行动中都属于「发声」,有些时候是转发求助者信息,有些时候是表达对疫情现状的观点。我们的访谈里,有一个特点,是人们尽量避免被群体性的情绪所裹挟,并且大胆进行舆论论监督。
「线下社区」和 「线上社群」:行动不怕小
社区,是本次疫情中行动中具有特点的「行动单位」,把友邻的力量集结起来,无论友邻是在住地,还是网上的,都成了普通人们开启行动最常见的方式。
线上开源共创:基于共同的目标与兴趣,共同创造新的解决方案——如帮助湖北医护人员找酒店, 建立由医生、社工多种 色组成的线上医疗队,为当地人么提供心理支援。
线下社群互助:例如湖北各市本地互助群,海外未归家湖北人互助群,或者号召从社区收集日常物资,隐形眼镜,女性卫生用品,提供给武汉医护人员,有些群组只有 3 个人。
4.
通过行动,人们收获了什么?
疫情打破了正常生活的规律,很多人短时间之内经历了复杂的情绪与思考:焦虑感和无力感成为疫情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情绪。
也是基于应对这样的情绪,人们开始参与行动,而行动所带来的,是疗愈,也带来新的圈子和成长的方式。
「行动疗愈」:用做事和帮助他人,对抗焦虑和无力感
行动起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看到变化,感受踏实的意义,成为年轻人自我疗愈的方式,也由此成为此次公共参与的一大动力。
「破圈社交」:疫情紧迫性和行动使命性,让人突破原有认知和社交回音壁
原本生活的社交圈子更多是「同学」「同事」「家人」。疫情的紧迫性下组织起来新的社群突破了地理、性别、年龄、身份、经历的限制,「只要能做成事情就可以」的需求下,很多人从组织中冒起来,找到了原本不可能在日常情形下结识的朋友,而行动本身有使命性,也让这种新社交关系相对信任和稳固。
5.
企业呢,可以做什么?
疫情期间,那些进入年轻人视野、给年轻人留下印象的企业,主要因为:
在疫情期间给社会生活的稳定提供了支持,比如盒 鲜生、万达、美团等。
结合本身的专业与资源优势支持解决疫情相关的问题,比如阿里巴巴、京东、顺丰等。
虽然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也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年轻人也会质疑有的企业将在疫情期间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变成了营销的机会。只有踏实做事、真正解决问题,并且在过程当中显示人性关怀的企业,才能赢得年轻人的认可。
企业行动描述中哪些是你认为对疫情期间公众参与的赋能?
6.
疫情之后,行动热情还如何持续?
疫情期间所 证的这些能量和热情让我们忍不住想象:如果疫情期间的公共参与热情持续下去,甚至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的社会会变得如何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