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行,我们能够产生哪些想象,其中又有何种启示?
在当下,我们与“未来”前所未有地接近。当曾经在书本中、电影里被幻想出来的场景真实出现在生活中,抑或是通往未来的“洞口”在周遭悄然显露,我们都会突然意识到,这一切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遥远。
在常态化的变革中,对未来的判断往往难以捕捉,而预示“趋势”的信号或许就是未来图景画卷上的一个个“线头”。捉出线头,就能摸清脉络,未来生活的骨骼、肌理就能被我们提前解读。
而让“未见”变“可见”,让未来可被解读,透过一个个具体的讯号洞察商业创新启示,正是当下的中国企业直面的复杂挑战局面。
Wavemaker蔚迈中国正是这样一个“捉线头”的角色,是一个“讯号捕手”。每年,Wavemaker蔚迈中国都会发布不同的洞察报告与趋势观察,希望透过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启发解决商业创新痛点的思路,让创新方向成为真正可落地的营销解决方案,达到可见可期的增长效果。
2022年7月,Wavemaker蔚迈中国与同济设计创意学院FABO联合发布“未见”系列纪录片,通过陆续上线未来趋势纪录片的方式,发布议题化的年度趋势观察。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集《第三空间》,则围绕“未来智行”学研大会的具体研讨与共创产出展开。旨在探寻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议题下的汽车行业价值和生态转型趋势,以设计的视角重新洞见汽车与交通出行的未来。
Wavemaker蔚迈中国 x 同济设计创意学院FABO《第三空间》纪录片
“未来智行”学研大会(Future Mobility Conference)暨主题工作坊,于2021年12月间举办
在此,Wavemaker蔚迈中国将与胖鲸一同,从《第三空间》纪录片中对未来出行的想象延伸开去,解读当下产生的变化、未来可能的图景,并以此展示对于出行方案服务商、移动出行生活方式品牌等相关的关键企业而言,即将迎来的营销创新可能性。
解码“可移动的第三空间”,探索当下的关键创新挑战
在出行需求越发日常化的当下,人们对出行的理解和想象也越发个体化。如何理解日益复杂细分又急剧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甚至更快速地推出创新解决方案以满足需求,对当下出行领域的关键企业而言更加具有挑战性。但实际上,无论身处何时,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底层诉求始终如一:除了提供产品,品牌能为“我”的生活提供何种价值?
基于此,《未见》第一集《第三空间》这部纪录片就呈现了“未来智行”学研大会中,人们从人工智能、环境可持续、城市规划和文化价值发展这四个维度,对汽车在当下与未来能够为人们生活和思想带来延展的一系列探讨。在“AI与元宇宙实践”、“与环境的可持续交互”、“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 “汽车文化”的创新可能这四个方向上,我们对于“汽车”乃至“出行”的意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出行之于我们的价值产生了更为广阔的想象。
“未来智行”学研大会(Future Mobility Conference)暨主题工作坊
在这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汽车”不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更像是承载着一段时间的“容器”,是一个移动着的“时光胶囊”,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包裹住车内的人,以及他们这一段生命体验。
正如片中所说,如果居住空间是“第一空间”,工作场所是“第二空间”,那么或许“在路上”的这个移动空间,可以被我们视为生活中的“第三空间”。而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道路空间的进化,这个“第三空间”能够承载和延伸出的功能越发丰富,伴随着空间、时间、心理、身份等等的变换和移动,汽车的价值大大拓展。当“第三空间”可移动,我们对于出行会有什么新的理解?我们的生活会随之产生哪些变化?串联起这一切的变化的核心因素又是什么?
在此,我们尝试在系列研讨与共创工作坊的基础上,探讨有关出行的角色变化,解码“可移动的第三空间”。
首先,这样一个“第三空间”,可以视为人的自我个性、乃至身份认知的延展。随着智能载具、智慧汽车等等相关技术的发展革新,我们常常能听到人们对于汽车在未来的定义:新型智能终端。汽车对我们的意义将越来越类似于手机,成为一部分“自我”的承载,并延伸出帮助“自我”探索外界、与外界交互的功能。
汽车作为“自我”延展的体现,自然首先落于视觉层面,内外饰风格像我们身着的服饰一样凸显个性审美。而车内的各项设置,大到车型结构设施、小到车内播放的音乐,从功能性的“硬实力”到氛围感的“软包装”,无一不体现着使用者的自我,及其对于个体需求的理解。
自我,就这样从人,延伸到车、到空间,个体身份的边界被延展。而当下被很多品牌作为产品亮点的“大空间”、“高空间利用率”,则从侧面印证了汽车这一“第三空间”承载“自我”的观点——更大的车内空间意味着自我意识能有更大的范围来发挥想象、施展拳脚。
以六座大空间著称的理想L9
此外,“第三空间”也承载着社交属性。除了在车内,车主与乘客的交流能被这一空间妥善保护,当下越来越多汽车的新功能也使得车内车外的交流更加顺畅。车辆设置交互车灯、可交流显示屏等等,都已随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被提上日程。而一些车型已经拥有的“全景天窗”,则在保证独立空间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提供来自外部世界的交互刺激。当车内与车外能够以各种方式畅通无阻地交流,这个“第三空间”对于“自我”的延伸又更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当“第三空间”移动起来,它的功能又可以伴随着空间位移得以拓展。在vanlife和露营概念越发火热、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的当下,我们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延展到“第三空间”。
我们可以随时决定何时停下、何时上路,汽车可以成为我们的居所、承载我们的露营设备,也可以承担餐饮设备搭载、市集货架等等的功能。这种“快速变身”,让使用者能够体验的生活场景更丰富,甚至能够建立起一个个微小的临时社群生态,随时搭建起我们与“附近”的关系,让这个属于我们的“第三空间”拥有与外界的强联系,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
汽车变身“咖啡店”
而串联起这一切出行角色变化的核心动力,正是出行科技的革新。科技支撑下的汽车功能延伸,让汽车得以真正成为“智能终端”。智能化的空间属性,令自我意识能够更顺畅地在车内呈现。同时,汽车操作系统与手机操作系统的打通、蓝牙钥匙、APP操作等等功能的实现,更使得人们在各个空间和场景的操作切换更加“丝滑”,这样的“第三空间”也能更具个人属性。更不用说如今已经在快速发展迭代的自动驾驶技术,解放了双手和大脑的我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内能够体验到的自然更多。
出行相关科技革新
另一方面,胖鲸也观察到,出行领域相关的关键企业正越来越关注直链消费者(DTC,Direct to Consumer)的创新趋势。结合此前有关出行角色创新变化的讨论,Wavemaker蔚迈中国与胖鲸共同认为,这将带来如下几个关键的营销侧挑战。
首先是品牌的叙事创新与传播生态的重建。除了聊产品,出行领域的品牌还能够为消费者传达什么信息;在生活方式等概念越发被消费者接受的当下,出行品牌可以如何更有创意地、用更贴近消费者内心的方式去做结合,有选择地利用各种媒体阵地,做好品牌价值传播、讲好自己的故事。
其次是关于用户体验触点的重新定义与品牌价值赋能。越来越多出行相关品牌开始做直营空间,在这样的直营空间内,需要传达什么不一样的信息;与此同时,与经销商关系的重建同样重要,品牌需要如何与经销商通力合作,甚至为经销商赋能,除了官方折扣价这类的连结之外,是否能够为其提供品牌文化加成,或引入一系列更有特点的用户体验,重新定义体验触点。
另外则是品牌与消费者间关系的重塑。在过去,更多的品牌通过自上而下地传达,或是借由媒体采买,向消费者输出自己的品牌信息。但如今,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消费需求与选择越来越细分,品牌是否需要据此重新思考和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建立更为扁平的、对话式的营销方式,重建与消费者间的关系。
出行“人-车-场”的创新初探
在上述关键角色变化与营销关键挑战的交错之下,出行领域的关键企业,尤其是车企、出行方案服务商、移动出行生活方式品牌与营销人,需要重新思考这对于日常营销策略与实操将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我们看到,从出行“人-车-场”的角度,已经能感受到积极的创新与讯号。
人,是最为复杂的首当要素。在未来,当更细腻的目光被投射到出行领域,关切到出行需求的更多层面时,品牌将更不仅仅关注到更多不同群体的诉求,例如出行体验的适老性、性别友好、残障友好等等方面都将被关注,更重要的是,以“人”为先决条件进行愿景与战略的顶层设计,并真正渗透到协作与执行的各个层面。
智己“净味工坊”
例如智己汽车首创的“净味工坊”,致力于打造健康座舱,智己L7更是以满分的成绩通过了“中汽研CN95清新空气座舱测试”,实现了汽车座舱的纯净健康。在这一案例中,我们能读到两个关键趋势:首先是品牌越发关注到那些更加“体验向”的消费者诉求,满足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高要求。出厂汽车的空气质量问题这一长期痛点终于得到重视,并被切实解决。品牌终于将目光聚焦在这些过往看来仿佛更加“次要”、但更深层次、实际上更体现品牌关怀的问题上。
其次,在解决问题时,品牌也能够通过更系统性的方式来操作,搭建自己的监控体系。智己汽车耗资千万首创净味工坊,进行全产业链上的产品监控,保证每个零部件都以健康安全的状态被组装,车间内也融入大量科技手段,通过这种源头性、体系化的产业链体系搭建,保证产品品质——品牌对消费者诉求的关注,就是这样被体现出来的。
车,也将因为价值和角色的改变拥有新的活力,将不再仅仅是出行的解决方案。在智能科技变革的大潮之下,品牌将重新定义“车”与“出行”,以产品力和智能科技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超越传统意义“出行”的解决方案,设计更多维度的出行体验。
百度第六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RT6
例如近期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了最新的无方向盘无人车型。结合两年前开放的百度自动驾驶服务平台“萝卜快跑”,百度此番将自动驾驶在软硬件方面打通,为将来人们出行真正实现解放双手和大脑提供了一个范例。
场,则指向出行体验空间的变化。在当下,我们已经能看到车内的空间场景因新的汽车文化主张,催发着新的生活方式体验;而随着车的移动,城市的空间场景被串联起来,用户能够在出行过程中获得更加智能、更加便捷的移动体验;此外汽车品牌的线下门店也在为用户搭建起另一个场景,以内容思维建立品牌“私域”,提供更好用户体验的同时赋能渠道伙伴。这些,都是出行场景、都是“第三空间”的雏形。而未来的“场”也将毋庸置疑,拥有更多的想象力。
网易云音乐与五菱汽车的合作
例如网易云音乐与五菱汽车举办“Ling OS超感官音乐会”,在车载系统中置入网易云音乐安装包,一键互通网易云账号,就是将车内空间场景功能细化,做到更具个人属性,也令车内体验更具氛围感。
又如蔚来的NIO Power全场景加电体系,通过家庭充电桩、服务专员上门、换电站、出行地充电桩及高速公路换电站这样的完整加电布局,实现了一条蔚来自有的加电线路,顺着这条线路,不同的换点场景被串联起来,用户也能获得各具特色的移动体验。
NIO Power全场景加电体系
而诸如MG XPOWER这样的体验空间,则通过把空间、人、车和赛道集聚一体,让人体验MG的品牌理念,这正是通过品牌线下门店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具体可感的现实场景,用更有冲击力的场景体验做表达。以上这些案例,都体现出品牌借由出行的“第三空间”,借由汽车及其所能串联起来的多维度场景,能够为使用者带来的场域和体验延伸。
MG XPOWER体验空间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作为我们生活中越发重要的空间场景,作为“可移动的第三空间”,能够将我们的个体意识延展开来,在保证独立空间包裹的同时,不断与周遭发生联系和交互,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多元的出行体验。而当这样的“第三空间”变得可以移动,出行体验中的“人”“车”“场”被更加顺畅地串联起来,出行之于人的意义也更加丰富,而这一切也都为出行领域相关品牌在未来的营销着力点提供了诸多启示。
在此,Wavemaker蔚迈中国与胖鲸同样希望能与出行领域的关键品牌相伴同行,期待能针对这些启示内容带来的创新机会,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期待能从这一个个趋势的“线头”中,描摹出一幅更加具体、更有开创性、属于出行领域未来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