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消费群体营销畅销书“Good is The New Cool“的作者Afdhel Aziz和Bobby Jones,就品牌社会影响力分享了7条原则
如今,各种令人绝望的新闻标题充斥着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极端气候、顽疾、经济不平等、社会不公,以及各大政府、银行、企业等机构面临着的困境和挫败。
然而,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们,即千禧一代(出生在1980-1995间)和Z世代(出生间于1990-至今),却对世界的未来持乐观态度。正如金融家Dave Ramsey所说,这群年轻人的父母由于购买并不需要的产品、为满足他人期望而提前消费,最终落得资产缩水,被债务压垮的惨状。在见证了这一切后,年轻人的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转变:对体验的需求胜过产品,认为独占不如分享,对创业的热情强于打工当雇员。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自然也对品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尤其考虑到越发壮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和惊人购买力。最新发布的调查显示,美国千禧一代的数量近8千万,购买力达到了2千亿美元(全球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2.45万亿美元)。另外一项由CONE在2015年发布的千禧一代CSR研究显示,91%的千禧一代消费者会由于某种理由的触动,改变购物习惯,转而选购其他品牌,高于全美85%的平均占比;对于触发理由,年轻消费者表示,他们更愿意为那些对社会和环境有益的产品埋单,并认为这背后的企业是值得信赖的,认可他们的企业价值观,愿做他们的“自来水”。
再来看相对年轻一些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类似,人口数近8千万,直接消费达440亿美元,若将受他们间接影响的父母消费额也纳入考量,这个数字将上升到2千亿美元。另一项关于Z世代的消费报告(Fuse Gen Z Report)显示,近85%的Z世代在购物时,更偏向于选择具有社会环境等非商业性问题做出贡献的品牌,而千禧一代的这一比例也高达70%。不难发现,这两类年轻消费群对于品牌的选择都极有态度,正如作家Anna Lappé说的:“每一次消费,都是在为你理想的生活环境投下一票”。
这些年轻消费者的价值观、消费观,对于营销者甚至所有相关人员的影响都是深远、具有指导意义的。基于这种“伟大的营销能够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的信念,一种新式的”3C”营销模式应运而生,结合品牌(Commerce商业)、非营利组织(Conscience社会责任、“良知”)、文艺创作者/艺术家(Culture文化),三方力量共同发力,各方扬长避短,才能展示真正的“酷”力量(Power of Cool),从而利用这种新式能量的巨大影响力,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宏观环境问题的解决和长期发展。
三者在不同方面各具优势:1,品牌有企业的成本投入和消费群基础,保证了资源支持和受众触达;2,非营利机构通常由一群具有专业知识的员工和志愿者组成,他们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并对解决这些社会环境问题充满了决心和信念;3,艺术家则有着锦上添花的魔力,使产出更具魅力,同时还能增强与粉丝间的互动。
在目标愿景一致的基础上,品牌与非营利机构和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协作,解决人们的问题,这种方式更具有意义,影响范围更大,同时,这种合作不仅能解决各自领域的问题,还能帮助消费者构建起一种对品牌的信任,成为品牌最有信服力的宣传大使,自发帮助品牌触达更多消费群体。艺术家与其他两方(品牌、非营利机构)的协作也是前所未有的,不同于过去局限于产品层面、仅仅是约创产品包装的旧模式,这种新的模式需要延伸至更深入更高的层面:可持续发展、道德传统,以及艺术等范畴;非营利机构建立者的运营方式也将在这种新模式下焕然一新,不同于过去单打独斗,他们将与其他两方(品牌、艺术家)联合协作,创造“正义者联盟“,从而,告别过去仅靠一腔热诚打天下的力不从心,使问题的解决更有效更有价值,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
通过三方通力协作,相辅相成、共同发力,产出才能更有意义和价值,影响更多人。如何执行,以下总结了需要尊崇的7条原则:
1. 明确目标
4P已跟不上时代,各种5P、7P纷纷涌现,其中,“Purpose(目标愿景)“就进阶成一个新“P”,成为市场营销理论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帮助企业触达更广受众、长期发展、创造更有意义的产品服务的第一步。伟大的公司通常从品牌建立初期,就树立了长远宏达的使命,绝不仅仅是达到目标收益那么简单:迪士尼的“为全人类创造幸福快乐“、特斯拉的”加速可持续能源的转变“、耐克的”带给每一个运动员灵感和创新“……这些顶级国际大牌的愿景,对于消费者和员工来说,无一不具有启发性,远比财务数字目标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2. 找对盟友
想要为解决当下人类面临的各种宏大问题、为世界性难题做出实质性贡献,对于品牌而言,结盟有着共同目标的小伙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与非营利组织机构(他们能为品牌商在特定领域带来具有深度的洞察,在某些问题上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极具“酷感“的艺术家(他们可以使合作更具文艺性亮点和吸引力,触发社会革新)进行深入合作。这种新式合作架构,正如非洲谚语所说:“一个人前行可以走得更快,但要走得更远,需要多方协作”。
3. 品牌面对的是消费者,更是公民
如果品牌仅仅将受众视为产品的“消费者”,那和他们的关系将停留在单一维度:“交易式”关系模式;若从“公民”角度出发,对他们的生活生存环境投入更多关注,并据此设立相关目标,则可以与他们建立起一种更多维度的关系:具有相同需求的新“转化式”关系模式。
4. 做得“好”早已不够,得够“酷”才行
做一个“酷”品牌,好的设计、品牌故事、对需求的满足都必不可少。举例来说,Warby Parker眼镜的火爆,并不仅仅是由于他们慷慨的“买一捐一“模式,同时,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视:多款设计精良的眼镜本身吸引人、线上选购便捷、线下门店体验优质特别。从日化品牌Method到特斯拉,这些在社会化营销上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无一不是如此,他们懂得只有变“酷”,才能吸引消费者,改变购买行为。
5. 别只靠广告,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营销人员往往将广告宣传默认为解决问题的万能解药,实际上,关注点应该放在如何为消费者的生活增添附加值上,着力关注怎么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那品牌应该帮助消费者解决怎样的问题,这取决于组织自身的目标与愿景,具体问题的范围可以从每天细微的问题(例如如何节省时间)延伸到更为宏达的时代性问题(例如终结贫穷、收入不等、环境污染)。
6. 人,才是今天最重要的媒介
在这个广告越来越容易被屏蔽的年代,如何成规模地传播信息成为各品牌商面临的挑战。根据尼尔森研究表明,92%的人更愿意相信亲朋好友的推荐,而非各式各样营销推广信息,81%的美国线上购物者在做购买决定时,主要受朋友社交媒体上上传分享的信息所影响。也就是说,当营销人员在创造营销体验、产品、服务时,输出的内容需要“酷”到让消费者忍不住向周围人“安利“,成为品牌的自来水。
7. 用证据来支撑承诺
Vice创建者Shane Smith曾说过:“这代年轻消费者在还是个婴儿时,就开始各种‘被营销’,早就自我培养出了对”Bullshit“产品的探测功能:产品只要差一点,都逃不出他们灵敏的雷达检测。而品牌要做的,就是避免被吐槽嫌弃”。品牌在各种媒介发布信息、做出“承诺”时,都需要有证据实例作支撑来证明,不然,将被消费者和舆论诟病为“假大空“,失去品牌信服力。
总的来说,品牌需要改变过去无休止的推广大战,转向“基于目标愿景”、且具有启发性、教育意义的营销体验服务,才能帮助品牌打造一帮粉丝,自发输出真实、丰富的内容,为品牌背书。这也就是开篇所提到的“伟大的营销能够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将使得营销者的工作更具有意义。
编译原文:psfk
相关推荐:提升品牌社会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