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上海80%年轻人的爱好栏里都有「看展」和「孜孜不倦地为美食和好看的打卡胜地排队」,年轻人们不是在商场里就是在美术馆里。
上海,就像是一个新兴体验、生活方式与商业创新的试验场。一些「新鲜的」、「前沿的」、「被学习的」,好像多数先从上海冒出苗头。
👂
我们常听到一些 Tag
#上海很商业化#
#上海很 International#
#上海很 Drama#
#上海很会玩#
……
Just these?
Of course Not.
除此之外,去年夏天我们在上海举办过一次「新工作主义」巡回行动,和数百位各行各业的创新者一起探讨在各自行业里面跨界创新的可能性。
👀
我们发现
上海还很跨界创新!
上海还很 Social Good!
上海还很有品牌意识!
上海还很以人为本!
今年8月,我们再回到上海,期待和魔都人们一起挖掘上海的新特质:
过去一年,我们看见越来越多在上海的组织和企业开始放下过去封闭、自上而下、依靠专家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方法,转而开展更多设计比赛、创客马拉松等的开放活动来吸引大众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来。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这样的活动逐渐变成一种表演性质的品牌噱头,热闹一番之后就没有然后。
当企业创新变得更开放、跨界参与变得更平常,企业、组织、项目 Leader 和个体创新者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引发真正突破性的创新,并且让它们可持续发展下去?如何把握共创趋势带来的机遇,提前触发内外部创新?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变得开放,接受大众参与到业务创新的「共创」过程,我们发明了很多新玩法:从直接推销产品变成沟通式的品牌营销;从只靠买卖关系变为组织社群,靠流量变现……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随着流量洼地越来越小,品牌的营销成本的增加;团队内部的创造力不足;以及,如何让「社群」和「共创」从只是宣传噱头变成真正能够产生可落地的创意和价值的方法?
也许,我们是时候重新看待「共创」这回事,重新思考团队内外部的人之间的关系,重新想象如何借助外部社群激活内部创造力,形成可以持续创新、始终和用户走在一起的品牌。
今天的品牌,不仅要通过文化来提高产品的溢价和消费者的复购率,更要和品牌的粉丝共创,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品牌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粉丝的参与不只是传播用的噱头?
罗振宇和各种团体练习生节目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展示了饭圈社群巨大的组织能力和创造力。很多时候,创新就来自于这些处在行业边缘的自发群体。那么,并非娱乐和内容领域的组织,又有没有可能通过设计类似的社群「创新实验室」,来让自己的团队变得更加创新呢?
无论多创新的产品、机制和模式,最终都需要靠人来完成。在团队内外工作边界变得模糊、每个人的工作内容也越来越交叉的趋势下,团队和个人要如何重新理解彼此的关系,把自己的技能和资源放在合适的位置,以及,我们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让团队变得更加灵活和善于跨界协作,产生更多的价值?
跨领域深度交流带来更多可能性
在共创官引导下打开思路,聚焦成果
用思维工具辅助思考
借助可视化工具共同看见,互相启发
时 间
8月11日 周六
14:00-17:00
地 点
创邑 SPACE | 弘基
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1107号
费 用
¥149 /人
限名额:50人
报 名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单并付费
成功付费即报名成功
我们将通过短信的方式向你通知相关事宜
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