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永辉超市发布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致歉公告,表示公司高度关注、高度重视商品检测不合格一事,并已成立专项自查小组。
(永辉超市致歉原文)
多次点名不减风波次数
近年来,永辉超市恶性新闻不断,频频引发热议。
根据天眼查信息,自2010年6月至2019年5月,永辉超市9次被列为被执行人,2017年9月还曾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具体情形为违反财产报告制度。2019年2月,因为购物结账时自动抹去几分零钱,西安永辉超市直接被消费者告上了法庭,而后败诉。2020年3月30日,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将永辉超市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240.288万元。就在被列为被执行人前几天,永辉超市旗下多家店铺已登上福建省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黑榜。
2020年10月30日,有网友发视频反映福建永辉三明万达店“有超市销售人员直接脚踩冻货上行走”;2021年“315”期间,永辉生活APP“购茅台不发货不退款”事件遭曝光;而仅今年第一季度,永辉超市在福建多地多家门店就有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除此之外,在南京、合肥、重庆、上海等城市,从生鲜到日用品多个领域,永辉超市也未能脱离不合格、不达标的泥潭。
然而,4月12日,永辉超市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永辉超市每天自测量达3000多批次,一个季度90天、基本近30万次的检测中,出现15批次的不合格,你说多不多?”
(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图源天眼查)
消费者说多不多?
或许,15在永辉超市眼里只是不足为道的小数字,但在消费者眼里,哪怕只是一个1,也已经足够多、足够大到摧毁他们心中的对一个品牌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永辉超市踩到的是食品安全的雷区,没有人知道一个小小的15背后,又暗藏了多少未能被察觉的不合格次数。
频频翻车背后根源为何
零售,在电商盛行的今天,不是一个好做的行业。一家庞大的公司,想要不受损失地完成从传统零售向新零售的转型,更不是一件好做的事。
永辉超市成立于2001年,2010年在A股上市,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一直享有多项荣誉,是国家级“流通”及“农业产业化”双龙头企业,也是中国大陆首批将生鲜农产品引进现代超市的流通企业之一,被国家七部委认定为中国“农改超”推广的典范,因为受到百姓认可,被誉为“民生超市、百姓永辉”。
不可否认,永辉超市能够用短短的20年从一个沿海省份的小超市成长为零售业中的巨头,在29个省份、585个城市拥有1019家门店,其自身肯定有一套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质量管控系统。
但在当下,面对官媒批评、客户指责、多起丑闻缠身的窘境,这套管理体系是否经得起检验,永辉超市又是否能做到“永辉”,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鲜电商行业因祸得福迅速发展,以生鲜为出发点的永辉超市从中获益,财报数据十分喜人。
7月底,为永辉超市做创新探索的新零售版块永辉云创回归,进一步增强了永辉主业务和创新业务的协同性,节约了资源成本,稳固了永辉的发展成果。
(永辉超市年报 图源雪球网)
既然势头喜人,永辉超市自然要趁势而上,继续扩张发展。殊不知,在速度和规模上打败对手的同时,这样盲目的扩张也为永辉埋下了隐患。
一方面,是战略的失策。通过大型超市覆盖商场的流量,小型店铺覆盖社区的布局来承接、转化生活平台的流量,其定位并没有问题,只是,在以选址为例等多个细节上考虑不足,未能使得每个新店良好地服务于消费者需求顺利盈利,而对于新零售业务又举棋不定,又导致边际递减效应先于规模效应到来。就这样,永辉超市线上营收未能补足,线下开店却过多地消耗了财力物力,长时间下去很难维持平衡运营,常常是在拆东墙补西墙。
另一方面,就是质量的损失。永辉超市一直以其生鲜供应、百货供应等多个链条为企业重心,却忽略了新零售是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模式,因此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较弱,难以培养用户粘性。在此基础之上,遭受多方面批评却未能及时整改的管理问题无异于伤口撒盐,动摇了原有的存量用户。既然用户已经对永辉的信誉产生了怀疑,这时产品质量的下降相当于精准打击。种种因素叠加,永辉超市能够收获的信任越来越少,负面舆论更进一步影响了原有的美誉,也因此,永辉超市的扩张反而成为了伤害永辉自己的利刃。
(永辉超市股价 图源雪球网)
晚间,在发布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致歉公告后,截至最新收盘,永辉超市跌0.78%,报6.38元/股,总市值607亿元。
“悠着点吧,小心永辉变永亏。”假如网友犀利的点评对永辉超市不痛不痒,一如永辉超市对于食品安全的回应,那么,不知道如坐滑梯一样下跌的股价能不能给永辉超市当头一棒,让其醒悟,直面现实的困境。
(封面与内页封面来自永辉超市官方微博)
本文为胖鲸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请联系
vat69@socialonecompan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