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于品牌:毒、桥、解药
音乐这个兴趣标签几乎出现在所有与年轻人相关的研究报告中。品牌们赞助音乐节、与音乐人开展合作,与各大平台推出品牌歌单,只是为了能让年轻人多看自己一眼。令人眼花缭乱的合作方式,它们的洞察是什么?有什么共性?胖鲸智库为大家总结出来了。
12月19日,不要音乐的上海推介会上,胖鲸智库创始人&首席知识官王婧作为演讲嘉宾,在会上结合品牌案例讲述了大品牌是如何用音乐玩转数字营销的。演讲分为三个部分讲述:音乐是“毒”;音乐是“桥梁“;音乐是“解药”,以下是一些精简内容。
(王婧 “不要音乐”上海推介会演讲现场)
音乐是“毒”—-加速传播
品牌通过打造魔性洗脑的神曲,颠覆三观、解构经典与挑战传统的内容自带病毒基因,能够迅速聚合起来一群有着特定兴趣和偏好的群体,自发的传播扩散,突破平台间的传播壁垒。
相关案例:“网易笑招组”用神曲进行校园招聘
麦当劳携手《中国有嘻哈》导师及rapper打造说唱MV
喜马拉雅FM合作彩虹合唱团为AI音箱量身打造歌曲。
音乐是“桥梁”—-达成深度沟通
品牌邀请流量明星成为代言人的消息从未间断,然而明星粉丝真的能够转化为品牌的粉丝吗?要想留住粉丝,还需要品牌与这些受众之间进行进一步的沟通。近来衍生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将品牌融入明星的音乐作品,以更有灵魂的方式出现,比如定制歌曲、MV线索等等。一方面,品牌支持了明星的作品产出,赢得粉丝好感,与之更好地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品牌依托于明星的流量获得了更多的曝光。
相关案例:吴亦凡为Burberry量身定制新曲
CHAUMET融入张艺兴歌曲MV,调性契合。
音乐是“解药”—-助力品牌建设
音乐承载了创作者的情绪,又能够在某个时刻及场景下引起听者的共鸣,也是听众的情绪出口。除此之外,年轻人还通过音乐传达情感,甚至为自己打标签。扎心的歌词和旋律出现在年轻人的朋友圈、微博、签名档,分享音乐成为他们用来表现自我的途径。因此,音乐也是很好地抓住消费者情绪的窗口,一些品牌尝试通过音乐来治愈消费者,构建品牌形象。
相关案例:网易云音乐乐评专列
农夫山泉携手网易云音乐制作乐瓶。